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如何

不要用小说作为论据 用正史,举出例子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千古奇冤
罗贯中不知从哪里来的邪门灵感,竟然凭空对这位忠心耿耿于蜀汉的将领,外科手术般地造作出脑后一段"反骨"来。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能与诸葛亮共事,即使对所有人都是无比荣幸的奇遇,对魏延则实在是宿命的打击。刘备信任魏延而警惕马谡,诸葛亮信任马谡而防范魏延,由此亦可见两人识拔人才上的优劣。魏延是心比天高的,当年刘备任命他为汉中太守重任时,魏延曾以气贯长虹的口气对刘备拍胸脯担保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想到蜀国赖以威世的五虎将除赵云外差不多同时辞世,在诸葛亮时期除降将姜维外几乎也没有出过优秀的将才,生性本就孤傲的魏延,也就更有理由白眼向天,冷眼瞧人。诸葛亮的死,在魏延看来不啻为一次天降机遇,他正可借此施展抱负,大展雄才。"什么?仅仅因为一人去世,就要改变国家大事?丞相去世,不还有我魏延在吗?"由于诸葛亮临终托付之人杨仪乃是魏延的死对头,让刚刚在诸葛亮手下熬出头的魏延反而受自己瞧不起的杨仪管教,他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魏延决定单独行动了。投降魏国?不,他正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蜀国父老:谁才是真正能胜利北伐的人。

  两个小人(杨仪和费祎)与一介武将(马岱)合谋,再加上士兵大量开小差,终于把魏延暗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7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与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牙门将军。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迁都到成都,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
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填充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
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咸壮其言。
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又封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汉中太守没,凉州还在魏国领土之中,所以凉州刺史是空职,所以当时魏延应该是 镇北将军兼丞相司马,督前部,都亭候)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大战,大胜。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这个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魏延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只有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忿忿不平,两人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大军出了十里,梦见头上生角,问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赵直却背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到了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与秘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说自己死后就要把军失撤回去,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随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可以不听魏延命令而带回成都。诸葛亮刚死,秘不发丧,杨仪命令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
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但是我还在,诸葛亮府里的亲近的官员依次为可以先回去办丧事,我自己率军队继续北伐,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而把天下最重在的事给荒废了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成为杨仪的部下呢!还做断后将军)魏延出征向来都是前锋,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之后魏延与费袆写连名书,要传给做部将士。
费祎对魏延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费祎出了门,驰马而去,魏延发现是中计了,后悔,追人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遣人去看杨仪等人有什么动作,杨仪等已经按诸葛亮死前所说的排好撤军的事,军队相继引军还。
魏延大怒,这时候杨仪所部还没有撤军,魏延就率领所部南归,所过之处烧绝阁道。
魏延、杨仪发文,说在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保举杨仪相信杨仪,并怀疑魏延的真正目的。
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军队在魏延之后。
魏延先到南谷口并守住了要道,派遣军队攻击杨仪等,杨仪命令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魏延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他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魏延的军士们知道魏延理屈,自己也理屈,不愿为他效力,大军因此散了。
魏延与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奔行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把魏延的头交给了杨仪,杨仪踩踏魏延的脑子,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然后杀了魏延三族。
千古奇冤
罗贯中不知从哪里来的邪门灵感,竟然凭空对这位忠心耿耿于蜀汉的将领,外科手术般地造作出脑后一段"反骨"来。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第2个回答  2019-05-03
很亲密,斜谷战败时,唯独魏延没有担责任。诸葛亮临死时,让魏延断后,并对杨仪说,“若其不从,则由之”。换句话说,诸葛亮不仅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魏延,还把把断后部队的指挥权利完全交给了魏延,而不是姜维,杨仪,王平等人。最后杨仪,魏延互告对方谋反,三国志中也没说究竟是谁在谋反,这件事情个人感觉应该是魏延和其他官员积怨已久,诸葛亮一死,没人护着魏延了,杨仪等人想搞死魏延,魏延也看杨仪等人不顺眼,于是就闹了这一场。
如果没有诸葛亮护着,恐怕魏延早就死在了杨仪这歌小人手里。
第3个回答  2019-11-08
正史上诸葛亮十分重视魏延,其在世时对魏延多有袒护。魏延虽然骁勇善战,但为人傲慢,十分得罪人,结果和人起冲突每次都是诸葛亮护着他帮他讲和的。
然而诸葛亮突然病故了,魏延没了靠山,原来得罪过的人就一起联手把他杀了。
第4个回答  2013-12-18
.诸葛亮是丈夫,夫权主义,魏延是女人,女权主义,要抗争、反击夫权主义,反对压制,
  但是,最后没有成功,丈夫临死之前,交待族人说:这个女人不寻常。结果,魏延成了一名
  淫荡之人就此被杀,名声也坏了。
  2.诸葛亮是老爹,魏延是儿子,儿子证明老爹不见得比儿子高明,结果,儿子悲壮的被杀。
  3.诸葛亮是大款,魏延是小蜜,小蜜为大款尽心竭力,最后就是想要一个名分,但是,大款
  认为她有非分之想,所以,小蜜最后还不如通房大丫头。
  
  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也会日新月异起来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