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不是报复的结果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诸葛亮的政治上的才能,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不过对诸葛亮的军事上的才能,历来的争议很多。首先人们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的了解,应该就是《二十四史》头四史的《三国志》。而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很有“特点”。首先陈寿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但另一方面又强调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太行。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陈寿对他的任何一点的非议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尤其是陈寿和诸葛亮有携带私怨的嫌疑。这又给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增添了很多争议。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晋书》对陈寿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评价不高,同样的在《晋书》中对陈寿的评价也不高。而且比《三国志》的评价更恶劣。是针对陈寿的人品上的问题。据《晋书》记载,陈寿有“索米立传”一事,就是陈寿向曹魏的丁仪、丁暠的儿子求米,小丁不给,于是陈寿就不为二人立传。

另外陈寿与诸葛亮父子不合,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因为街亭的失败被诸葛亮施加髡刑,就是剃掉头发,在古人眼中很羞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轻视陈寿,于是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以及附列的《诸葛瞻传》中对诸葛亮父子进行贬低。

《晋书·陈寿传》:“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议者以此少之。”

虽然《晋书》是正史,但关于陈寿的这两件事还是很有商榷的余地的。“索米立传”这件事,在小编看来并不实际,二丁在《三国志》中没有资格立传,而且二丁的所作所为并不太好,反而陈寿还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回护。

何况这件事最早应当出自笔记小说《语林》,可信度非常低。所以小编认为,“索米立传”这件事是没有的。再看另外一件事,陈寿与诸葛亮父子存在私怨吗?

因为这件事不光是《晋书》,裴松之引注的《异同记》中也有记载。《异同记》的作者是孙盛,孙盛是东晋人,《异同记》内容引自另外一个东晋史学家常璩,也就是《华阳国志》的作者,而常璩的说法又来源于“蜀长老”。这件事的可信度较高。《异同记》:“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而且这种倾向在《诸葛瞻传》中的内容表现得也很明显。中国史书有为传主避讳、美化的传统,比如这个人的一些败仗、失误,在本人的传记中或者一笔带过,或者突出局部胜利。要想知道某一事件的全过程,就非得找到其他的相关的传记并读才可以。《三国志》也是用了这样的笔法。

不过在《诸葛瞻传》中,陈寿非常尖锐地评价“恐不为重器耳”(这是诸葛亮的评价,但是也被陈寿采用)、“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这样的话,仅仅从书画这种角度小小地夸了诸葛瞻一下。这是很值得奇怪的事情,也印证了陈寿与诸葛瞻不合的说法。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虽然陈寿大概率与诸葛瞻不合,但这也不能直接说明陈寿为诸葛亮作传的时候,进行了带有主观色彩的负面评价。我们还是要看陈寿对诸葛亮的具体评价才行。

政治能力:管、萧之亚匹矣

上文也提到了,陈寿非常认可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在《诸葛亮传》末尾的评语中,陈寿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在评价诸葛亮治国能力上。一共一百五十六个字,全是正面的评价;而曹操这个“超世之杰”的评价,只有一百零九个字;刘备作为蜀汉开创人,一百零八个字;孙权就更可怜了,正面评价三十七个字。

平心而论,要承认在历史功绩这一块上,诸葛亮是要弱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大佬的。但是诸葛亮的正面评价的字数却要远超于这三个人,小编以为这足以说明陈寿对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是带有一种崇敬的感情色彩的。并且陈寿还将诸葛亮类比管仲、萧何,管仲令齐桓公称霸;萧何助汉高祖开国,这当然也是很高度的评价了。

军事能力: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评价,陈寿又是另外一种论调。陈寿认为诸葛亮的“奇谋”、“将略”都不是他的长处。

这种观点来源于诸葛亮确实没有太显赫的功劳。“赤壁之战”的作战过程中诸葛亮打酱油;“汉中之战”中诸葛亮管后勤;后来的五次北伐也没有实现割据雍、凉的战略目的。光从结果上来看,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似乎没毛病。

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表现得可圈可点。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对司马懿打出“甲首三千”的成绩;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几乎控制了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的地区,并且在渭水附近种庄稼,给司马懿送女装侮辱,可以说是压制住了司马懿。司马懿对孟达、对公孙渊、对王凌都打出了不俗的战绩,但对诸葛亮只能被动固守。这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而这些战绩在《诸葛亮传》中没有太具体的表现出来。

即便陈寿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司马氏开创西晋,陈寿作《三国志》必然要考虑为司马懿避讳),然而评价又不需要加入司马懿,反而提高诸葛亮的评价,更有利于塑造司马懿忠臣良将的形象。另外对诸葛亮平南中的战绩上,陈寿也只是一笔带过,过程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看来,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似乎真的不看好。

这种评价差异的原因

陈寿出生于公元232年,而诸葛亮去世于公元234年,两个人按理来说并没有什么交集。要想了解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那就要从陈寿的长辈,以及陈寿活跃时期蜀汉的环境说起。陈寿活跃的时代,蜀汉已经从当初的理想主义的政权回归到现实。在当时只有姜维、陈祗、张嶷寥寥几个人支持北伐,朝中很多人都是反对战争的。“光复汉室”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效力,蜀汉也不复刘备、诸葛亮在世时期的凝聚力。

陈寿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对北伐不怎么感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诸葛亮主要的军事上的经历就是北伐。陈寿从不认可北伐,到不认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方面诸葛亮确实没有不世奇功,另一方面是陈寿个人的反战情绪的影响,

另一方面,陈寿的父亲虽然受到髡刑,但也不见得非要嫉恨诸葛亮。反而是陈寿的老师谯周却是诸葛亮的粉丝。这件事体现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

诸葛亮病逝在对曹魏的前线,只要刘禅不傻,那肯定是要禁止大臣官吏去奔丧的。事实上不仅刘禅,曹魏和东吴也有禁止故吏为长官奔丧的法律。毕竟这样做肯定会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

或许是蜀汉的法律中缺少这一条,刘禅特意下诏书,禁止官员奔丧。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谯周,因为谯周跑得快,还没等刘禅禁止,谯周已经去奔丧了。这件事可以说明谯周对诸葛亮的态度。而在蜀汉后期出现的反战浪潮中,谯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坚决反对北伐;后来邓艾、钟会大军压境的时候,也是谯周劝谏刘禅投降。

可以说谯周是反战派甚至投降派中的代表人物,但同时对主张北伐的诸葛亮很尊崇。陈寿作为谯周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谯周的影响,一方面对诸葛亮的治政心存仰慕,另一方面对诸葛亮的征伐不看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