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送人六千美金,为什么人家却嫌弃他小气呢?

如题所述

金庸先生被人尊称为“金大侠”。按照武侠小说中对“大侠”的定义和描写,大侠一定是挥金如土的、视金钱为粪土的。郭靖与第一次见面,又是请吃大餐,又是赠送金子;韦小宝为了笼络朋友,一出手就是上万两的银票。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金庸却给人一种“抠门”的感觉。



倪匡曾经在金庸的《明报》做事。倪匡说,金庸于1959年创办《明报》后,有一段时间经营困难、举步维艰,连给员工发工资都成问题。金庸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发工资后,便邀请员工去他家里“打沙蟹”(一种扑克牌的玩法)。金庸很会玩牌,总是将发出去的工资赢回来不少。

到了70、80年代,《明报》经营得风生水起,销路极好,帮助金庸赚得盆满钵满。可是,金庸对《明报》员工依然很抠门,从不轻易给他们涨工资。那时候,倪匡是《明报》的作者,利用自己与金庸的友情,在一起吃饭时借酒劲要求涨稿费。好说歹说之下,金庸总算涨了百分之五。

倪匡的妹妹亦舒(原名倪亦舒),是《明报》的专栏作者,稿费几年如一日,一动不动。有一次,亦舒在专栏上骂老板吝啬。结果,这篇文章照发不误,但亦舒的稿费也不见涨。



李敖是一个“大嘴巴”,他曾经评价金庸:“他有亿万家产,却极少参加资助慈善和教育事业,金庸是个一边一毛不拔一边却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

想知道金庸先生的更多趣事吗?点击下面的搜索框了解一下:




搜更多精彩内容



金庸


金庸对自己更是“抠门”。

金庸作为一名富豪,一天三餐却俭朴无华。在日常生活中,他最常见的菜肴是一碗米饭、一盘青菜,或者加上一小盘鱼肉。有时候,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金庸都要用筷子夹起来吃掉。



有意思的是,金庸难得大方了一次,却被人骂为“小气”。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因病去世,享年94岁。《明报月刊》为了纪念金庸,在当年的12月号推出“金庸纪念专号”,邀请金庸的生前好友、各界名人撰写回忆文章。从刊文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豪华”的阵营。里面既有与金庸一同创办《明报》的潘粤生、丁望、胡菊人,有金庸的忠实粉丝、来自商业界的马云,也有明星界的明荃、郑少秋、杨幂等。

其中,当代学者李泽厚先生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悼金庸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李泽厚回忆了自己与金庸的一段交往。



李泽厚是湖南人,小时候家庭环境不太好。上世纪90年代初,李泽厚得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职务,要出国“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打天下”。那时候,李泽厚在国内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此次出国,未免囊中羞涩。

金庸知道后,特意邀请李泽厚到家中做客,赠送了6000美金。出人意料的是,李泽厚竟然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泽厚心里所想的是:“如此巨人,出手为何如此小气……我即应邀登门拜访,岂能以6000元作乞丐对待?”

在李泽厚看来,金庸创办了《明报》集团,又写武侠小说收了许多版税,是一名亿万富豪。这样的人赠送6000美金,简直就是打发乞丐。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6000美金无异于一笔巨款。那时候,这笔钱完全可以在内地买一套房子,或者在农村修建一栋很漂亮的小洋楼。更何况,这笔钱出自素以“抠门”闻名的金庸,显得十分难得。李泽厚嫌弃地拒绝了金庸的好意,并在金庸去世时专门拿出来说道说道。

都说金庸“抠门”,金庸“小气”,可在社会公益事业上,金庸大方得很,一掷千金是家常便饭。

1993年,金庸曾经捐赠给北京大学100万元,用以作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启动资金。2007年,金庸一次性向北京大学捐款了10045360元,设立“金庸国学研究基金”。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和“金庸国学研究基金”设立以来,致力于发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众所周知,金庸是浙江嘉兴海宁人。多年来,金庸一直为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捐物。他多次回到自己的母校浙江嘉兴一中,并捐资300万港币。金庸曾经在浙江杭州的西子湖畔耗资千万兴建了一座云松书舍,作为藏书、写作、与文友交往之用。1996年,金庸将云松书舍无偿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

2008年,金庸先生因为捐资过千万,还进入了中国慈善排行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