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何理解立人和达人的内涵?

如题所述

立人是讲一个人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达人是讲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异常优越显著。

简单说就是要首先自己长本事,有了本事再去帮助别人,使别人也有本事,这其实就是一种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个人如果不能自立,则很难立人,如果不能自达,则很难达人。自立自达是前提,通俗点说,就是要练好本领,努力学习,自立自达后,再去立人达人。

相关介绍:

自立,就是要能够自立门户,不依赖于父母师长,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说是自己通过努力,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己可以养家糊口,自立这一点很重要。

对科学技术而言,没有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就很难自立,势必受到别人的限制,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目标,对原始创新、综合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加大了支持力度。

而对个人而言,自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立人,如果自立不能够立人,这样的自立就毫无意义。

自达,自己通达,官运亨通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目的就是为了达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4

孔子所言的“立人”和“达人”是仁者行为,仁者具有君子修养,“能近取譬”表明了仁者的行为对象是身边的熟人,而非素不相识的民众。

由此可知,仁者非当下的从政者,但心怀从政或事人的欲望。否则,“己欲立”和“己欲达”就无从谈起,孔子不谈做工、种地、经商的事。《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亲眼看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原因,仔细分辨做事的方法手段,准确掌握所达到的目的。这样就能全面认识一个人了。

这是孔子提出的识人方法,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指应是身边熟人,一面之交和形同路人时,就难以做到如此识人。不然的话,就不会有孔子的感叹之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做事要有识人的能力,并且要时刻提防身边小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0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欲,要,想要。立,站立,这里指站稳。而,才能够。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立,意思是扶起来或者搀扶。达,腾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达,让他人腾达,意思帮助他人,使他人腾达。
此句意指:仁者,就是自己的脚要先站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帮助和周济需要帮助的民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努力提升自己,并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第3个回答  2023-04-25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译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第4个回答  2023-04-0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