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怎样特点

如题所述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周天子已经不能掌控诸侯,诸侯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攻伐,战争不断,弱肉强食的特点。这时候,大国之间都在争夺人才,而有识之士也在大国之间游说,希望得到重用,展露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时候,诸侯中谁改革快一些,得到人才多一些,谁就会强大起来。如秦国,从秦穆公开始,就不断吸收各国人才,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会被重用,百里奚、商鞅、张仪等人才,都是客卿。而秦国任用这些人的策略,大力改革,使秦国从一个低等级的诸侯国,一步步强盛起来,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以及三十六计,就集中体现了诸侯相互攻伐,斗智斗勇,纵横捭阖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9
关注
退避三舍的人是谁,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围炉品茗人
2020-04-06
关注
“退避三舍”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流亡公子的承诺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逃出晋国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他一路先后流亡翟、卫、齐、曹、宋、郑等国,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大部分诸侯国都不怎么待见这位晋国的流亡公子。

后来重耳来到了当时最强盛的楚国。在此他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楚成王甚至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这让当时落魄流亡了十几年的重耳受宠若惊,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君位,会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今后如果万一我们在沙场兵戎相见,我将为您退避三舍。”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当时楚国的大将子玉听到了重耳的话,他认为重耳出言不逊,我们楚国如此礼遇你,你却想着怎么和我们打仗的事。于是他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结果被楚成王拒绝。

晋文公兑现承诺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将近二十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登上国君之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回到之后的晋文公励精图治,又遵循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老路寻求称霸中原,由此引发了与楚国的矛盾。

虽然晋文公很注意不直接与楚国发生冲突,但是背后的小动作也从来没有停过。由于晋楚两国都志在中原,那么矛盾就不可避免。双方最终在公元前632年走到了兵戎相见的一步,在开战之前,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文公以兑现承诺为由,让晋军从陶丘主动后撤九十里(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所以退避三舍就是退兵九十里)。楚军在大将子玉的率领下,继续紧追不舍,双方最终在城濮展开决战。

在城濮严阵以待的晋军,先是利用优势兵力击败以楚国盟友为主的右翼,然后示弱诱敌伏击楚军左翼。两翼皆败的楚军在主将子玉的率领下狼狈撤出战场,晋军取得完胜。此战也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战后晋文公没有乘胜追击楚军,而是班师而回并在践土会盟诸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