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如题所述

第一,科技水平有限,对文物的工艺、材料了解不完全,而文物本身对研究当年的历史、人文有很大作用。

第二,在未能做到第一条时,做不到完全复制。

第三,文物的存在对于历史起到证明作用。

最后,古建筑、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无价之宝。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思想领域,人们把人和人生存所处的环境、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空间和时间上的概念看做是一个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批判那种盲目以当世代人类需求为唯一导向的观念。人类社会进步的实现,有赖于从过去的和永恒不灭的知识中,尤其是从传统的文化遗产里体现出来的真理中汲取营养,历史文物作为过去的见证物,对其进行保护就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意味着文明的延续,同样意味着人类自身价值的递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7
古建筑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这些价值之所以能被识别、被应用,是因为文物古迹携带着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认识、研究、欣赏古建筑的基础,也是文物价值的核心。

  历史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被研究被认识,不断会有新的解读。我们今天可以研究认识,后人也可以研究认识,而且随着人们对文献资
料的掌握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后人的认知会比我们更丰富、更深刻,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只要文物古迹的原物存在,对它的信息的认识和解读是无穷无尽的。而原物不存在了,对信息的解读也就终止了。人们可以复制一个文物,但复制所保留的只能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信息,对我们尚未认识的信息在不经意间已经丢失了,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发现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特别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也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文物的真实和完整尤其重要,因为人们对一个文物所含信息的认识是可以不断深化的,这一时代不了解的文物,并不代表下一时代就没有了解它的方法。上世纪50年代对古物的时代测定有了碳14的方法,可以比以前更精确地测定文物(这里只限于生物)的年代。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历史原物,若没有保存原物,也不可能知道它准确的年代。

  河北正定有个隆兴寺,它的摩尼殿从外观形制上看具有金代的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维修,当时用了严格的文物修缮方法,拆卸时每个构件都编号,然后再依次复原。这时人们才发现,殿的斜拱上有当时建殿的宋朝工匠的题字,写了自己的名字和年号,这样就准确地证明了摩尼殿的建造年代。可以设想,若是维修时不注意保存原物,这个信息就会丢失,摩尼殿的准确建造年代就可能永远是个迷了。

  保持文物的真实和完整是必要的,但是不等于完全的“整旧如旧”。我认为,“整旧如旧”是讲文物保护时常说的话,它的意思不错,但却不够准确。这四个字是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他当时说的不只这四个字,而是讲了两句话:对文物古迹“要整旧如旧,不要整饰一新;要延年益寿,不要返老还童”。“整旧如旧”是针对“整饰一新”说的,并非要有意“做旧”,关键的思想是“延年益寿”,延缓历史信息损坏的时间,让真实的历史信息流传到后世。

  为此,文物保护要“原址、原状、原物”,就是要保持原来的位置、原来的样子、还要有原来的物件,这样才能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原址作为历史信息的保存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由于建三峡水库搬了张飞庙,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决不是文物保护的常例。还有的人认为偏僻地方的文物不好保护,于是将有价值的民居、祠堂搬到一起集中展览,这个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为他们只保护了建筑的信息却丢了位置的信息,这是很可惜的。我们通过这一建筑的出现就可以设问,为什么现在偏僻的村落却出现如此华丽的住宅,出现如此精美的建筑?这里是古代交通要道?是古代物品集散地?是此地有经商传统,常有富商置宅?还是当地人考得了功名、衣锦还乡?建筑留在村中,村中的这些历史信息会引人研究,会有新的发现,建筑一旦搬走,这些信息就再也无人知晓了。这也正是文化部、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为何耗时28年、耗资上亿元腾退恭王府的原因所在。

  保护原址的同时,还要保存文物的历史环境,也就是它周围的地貌。因为文物的环境同样饱含着历史的信息,与文物古迹相辅相成,共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比如颐和园,它的精彩之处不只是园林自身,还在于它的环境。它借景玉泉山、西山,西堤六桥之外有玉泉山塔亭亭玉立,背景有西山层峦叠嶂,正是这个环境和佛香阁一起共同构成一幅迷人的画面。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个环境的信息领略了造园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赞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

  综上所述,保护文物古迹要保护它们的全部历史信息,对文物古迹的利用也要以不损害历史信息为限,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历史信息充分为我们所用、为子孙所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