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鱼学名叫什么?

如题所述

学名为Sparus macrocephlus,俗称有 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灰鳍鲷等。

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前端钝尖,第一背鳍有硬棘11-12,软条12。两颌前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及口盖骨上无齿。两眼之间与前鳃盖骨后下部无鳞。侧线上鳞6-7枚,体青灰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黑色横带数条。

分类:   鲈形目   
特征:   体侧扁,鳞片大。鱼体为银灰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银白。背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尖锐,特征是除胸鳍外各鳍膜为灰白色。尾鳍凹形。   
习性:   生活于10~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区。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北、西部。   
附记:   经济性食用鱼,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种。

黑鲷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 起被捕获。渔期在春、秋两季。

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黑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生存盐度为 4.09‰-35.0‰,生长适应盐度10.0‰-30.0‰。耐低温能力较真鲷强,生存温度为4.3℃-34.0℃,致死低温度为3.5℃,摄食水温6℃,生长适宜温度为17.0-25.0℃。黑鲷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贝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在自然海区一般一龄鱼尾叉长15cm,2龄21cm,3龄26cm,4龄30cm,5龄33cm,7龄37cm,9龄达40cm左右,最大个体长45cm,一般4龄之前生长速度较快

黑鲷的性成熟过程具有明显的性逆转现象。体长10cm的幼鱼全部是雄性;体长15-25cm的个体为典型的雌雄同体的两性阶段;体长25-30cm时性分化结束,大部分个体转化为雌鱼。从年龄上看,2龄鱼大部分是雌雄同体,3龄鱼50%以上性分离为雄鱼,4龄鱼多数为雌性。具有生殖能力的最小型雄鱼体长17cm,体重145g,雌鱼体长19.4cm,体重236g。黑鲷的产卵水温为14.5-24℃范围内,因各地区水温不同,繁殖期也有一定的差异,山东沿海为5月上旬-5月下旬,江苏沿海为4月下旬-5月上旬。黑鲷是属于多次成熟产卵类型。卵子圆形,浮性,卵径为0.87-1.21mm,油球径为0.20-0.23m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黄翅鱼属鲷科,学名叫做黄鳍鲷。厦门海鲜黄翅鱼于台湾海峡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澎湖等海域。其形态特征为——体高而侧扁,体呈椭圆形,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尖。体灰白至淡色,体侧具金黄色之点状纵带;鳃盖具黑色缘;侧线起点及胸鳍腋部各有一黑点。背鳍灰色至透明无色;胸鳍、腹鳍及臀鳍在鱼体新鲜时会呈现鲜黄色,有时在鳍膜间具黑纹;尾鳍灰色具暗色缘,下叶具黄色光泽。
厦门海鲜黄翅鱼为高级食用鱼,可为流刺网、延绳钓、一支钓等渔法所捕获,亦是沿海网箱养殖的鱼种之一。黄翅鱼肉味鲜美,炭烤、清蒸、红烧、煮汤皆不错。正因为喜欢吃黄翅鱼的人比较多,销路不错。
野生黄翅鱼与养殖的又有不小价差,市场上的小贩就打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将养殖的黄翅鱼充当野生的卖,赚取差价,已得到更高的利润。有经验的人会懂得如何辨识黄翅鱼是否野生。
上面说到野生黄翅鱼胸鳍、腹鳍及臀鳍在鱼体新鲜时会呈现鲜黄色,养殖的黄翅鱼的这些鱼鳍因养殖海域水质的关系会呈现暗黄色,没那么的鲜艳。特别是鱼尾部分,野生的黄翅鱼与养殖的黄翅鱼相比鱼身修长,鱼尾也较长,这是其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经受的潮水变化,海域的不同,鱼的活动能力也不一样,养殖的黄翅鱼受养殖网箱限制,活动区域小,没怎么经受潮水冲击,鱼身相对较圆,鱼尾巴也较短。买回来的黄翅鱼杀的时候也可看出是否野生或养殖的,养殖的鱼肚里通常有一层厚厚的油脂,野生的黄翅食物供给没有规律和保障,不可能有那么些油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