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的若干特点

如题所述

本区从全球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的宏观角度,曾有多种论述与命名。为进一步阐述本区构造面貌,重点讨论地壳演化的几个特点。

一、地壳浅层的地质结构多元配置的独特性

1)各构造层(包括某些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海峡西部地区,出露或保存于地表者延展范围小,连续性差,因此,在许多地区是原本处于地下不同深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出露面积不大的一个个构造层,几乎处于一个地表层面。如推断其变形变质时形成于地下10km处温度达500~600℃的古元古界武夷构造层,常常同在地壳浅表地区形成的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层共处,彼此之间形成的构造环境反差很大,这主要反映了后续形成的构造层受其地层形成过程中断裂(裂谷、裂陷、断陷)控制,亦表明后期的断裂引发的差异性升降仍在影响着之前的构造层的保存程度。永梅坳陷在武夷运动之后与震旦纪之前曾大幅度隆升剥蚀,闽西北地区中元古代之后曾相对稳定而小幅度隆升或小幅度下降;宁化新村、武平桃溪、永定稔田、兴宁城关、安溪剑斗、德化上涌、尤溪坂面及梅仙、永泰长庆、屏南泮地等地的所谓天窗,便是由几种不同类型且后期活动特点有别的块断运动所致。这批古老块断中所固有含矿层系(组)及周围深切的断裂,成为现代技术条件可勘查评价的矿层系(组)与燕山期叠加成矿的有利因素。

2)岩浆成因的不同物源与源区及受构造控制的新老岩体许多已出露于地表,它们对大多数构造层进行三维的强烈改造,使地表与地下一定深度区间地质体(包括构造层)受到多重穿切。线状展布的四条北东向侵入岩带叠加北西向两条及北东东向(两条)侵入岩带,连同闽西南的核(小陶岩体)弧(胡坊-围埔-宣和岩体)状(又称耳状)平面空间组合形态的岩体,既显示大(巨)型线性(主要是断裂)隐性构造变形带,更标明了中元古代、志留纪、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白垩纪上地幔与幔-中下地壳源硅酸盐熔融体上侵和气液以及热能外释(逸)的平面上通道展布。在上述多源与多元岩体带或结点上,具备成矿条件的浅剥蚀的岩体或单元隐伏的岩体(单元)内及围岩中,依成矿元素迁移能量高(钛)、中(钨、锡)、低(金、银、铜)常常构成矿化。本区宁化至将乐、龙岩至漳平、德化至永泰等构造岩浆带上,仍有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所显示的隐伏岩体及地球化学异常,值得注意。

二、断裂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构造形式

发育于层状地质体的褶皱与断裂两大构造类型中,特别是在结晶基底地层上覆的层状岩层内,褶皱尽管比较常见,然断裂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构造形式。保存较完整的海西、印支期的明溪-连城-梅州、大田-龙岩复式背向斜带,据永梅舌状陆表海的古地理格局中存在赖源(连城)-双髻山(上杭)隆起(包括短期的水下隆)带的事实,以致在拉张背景下于坳槽状裂陷内沉积物堆积较厚,在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北东向(连城田心、上杭湖洋、永定澄邦、梅州玉水、大田龙凤场-上蔡、大田雄峰-华温、德化阳山-剑斗、龙岩马坑、龙岩后田、华安草坂等)及北东东向(漳平)洛阳的石炭纪与早三叠世同生沉积的张性断裂(裂陷)中,形成沿断裂喷发的火山岩与海底火山热液,其结果是断裂、沉积、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四位一体”。这种现象在台湾的大南澳期亦同。中元古代“井”字形裂谷中也有类似海西、印支期“四位一体”的情况。

在燕山期的象牙、南园、石帽山三个亚期内,无论是拉张或挤压环境下几乎均是以区域性几条大断裂,主导着多种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断裂、岩浆喷发(沉积)、火山断陷、成矿、区域性断裂复活、岩浆侵入、局部断裂、成矿;每个亚期均具备“四位一体”的地质演化特点,喜马拉雅时期在台东纵谷之东的海岸山脉与金瓜石地区,也具备类似燕山期的地质演化特点。

三、束状兼格状的区域性大断裂制约区内重大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

中元古代形成的江山-绍兴、政和-安溪以及可能初始形成于此期的温州-汕头大断裂,交汇于宁波地区,构成区内早期断裂格局与束状断裂。印支运动(有的可能更早)、燕山运动(含三个幕)继承与新生的北东向(崇安-石城、光泽-武平、政和-大埔、寿宁-华安、福安-南靖、温州-汕头、大陈-乌丘(可能尚有屈尺-潮州)和北东东向光泽-九牧、宁化-南平、霞浦-古田、福州-漳平(永定)、云霄-丰顺、叉竹-嘉义)及北西向(宁德-浦城、晋江-永安、上杭-云霄及汕头-兴宁)断裂,多数是多次活动并控制着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它们以脆性断裂为主,韧性、脆-韧性断裂次之,断裂带宽度较大。上述断裂往往是构造岩浆岩带,燕山期岩浆作用主要受其控制。在大断裂带格子空间内,常有密集节理-断裂棋盘格状构造。

在永梅坳陷带的北东端的南平,是本区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束状断裂聚敛处,南平-宁化与政和-大埔断裂汇聚于南平,其他一些断裂与褶皱亦然,侵入岩体的弧形也凸向该处,显示右旋的区域应力向南平方向聚积,因此,清流、将乐、顺昌、南平、大田一带的多种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以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别于其他地区,同样,束状断裂之西南地区的永梅坳陷的地质构造有别于其他地区,此种构造格局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具有清晰的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带

本区的政和-大埔大断裂带,同本区北部江山-绍兴大断裂带均具有相同的铬、镍、钴、铜等亲氧、硫元素带状地球化学异常,自丽水-镇前(政和)-古田、尤溪-华安-大埔,形成一条西部边界清楚、东部边界较模糊的宽30~50km的负异常带,在区域地球化学上相当醒目,它是南园亚期喷发、次火山、侵入岩的线性通道与定位区间的地球化学标志。上述负异常带之西的光泽-河源与筹岭(建瓯)-兴宁形成两条钾、锆、镧、钒正异常与铜、钴、镍、铬、钒负异常相套合的基本连续的地球化学异常带,它是控制区域性重熔成因岩体展布的隐蔽性大型断裂带。

北西向的上杭-云霄断裂带上,则有铬、镍、钴、钒、铜负异常带与钾、钠、锶、钡、铝正异常带,该带的空间位置在东南端为饶平,总体上反映出沿上杭-云霄断裂带侵入形成一岩体带的特征。

五、多重构造因素中垂直向上运动极具重要性,受综合性多重构造因素制约的不同物质形态垂直运动极端重要

本区内自古元古代始,在广大地区历经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早侏罗世、晚侏罗世、白垩纪、晚第三纪等11个地质时期内的软流圈、上地幔的断裂熔融,中下地壳重熔,上地壳混合岩化,上地壳裂陷及上地壳深切断等深部与浅层的区域构造、岩浆作用,它们每一次都断续地将不同形态的上地幔物质(如硅酸盐熔浆与矿浆、气液流体、热能)以多种形式(喷发、侵入、地幔岩柱等),自下而上垂直运动于地壳中不同空间内定位或散逸于大气层中。

同样,中上地壳中古老地壳受切割上地幔与地壳的断裂及引起重熔幔源为主的热能、化学能的影响,断续地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硅酸盐熔融体、矿质岩浆、气液流体等),使地壳的衍生物及地幔初始物质通过中下地壳内的折侵(底垫)、岩浆喷发、侵入、准原地混合岩化等形式而自下而上地定位于地壳中不同的三维空间,并有一部分散逸于大气层内。现今本区地表出露的线头状、槽状、斑团点状、链状、带状等不同展布态势的岩浆岩(包括行洛坑式矿质岩浆形成的斑岩矿)、上杭和平潭含自然金岩浆岩、水热蚀变岩(溪口组中所谓角岩)、内生矿体、湖洋(玉水铜矿层硫铁矿层)脉岩、混合花岗岩等等,都受综合性地质构造因素(上地幔B′、B″层隆升弯褶、断裂时地壳过热高导层失去平衡、放射性元素蜕变、壳幔中气液等物质逸出、壳幔断裂的机械能等)影响由深部垂向运动到浅部乃至地表。这种垂直向上的物质运动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物质建造记录,是本区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中最突出的特点。第四纪以来断裂深循环热液及矿化,便是认识此种地质与构造现象的典型实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