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无极》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吗?

如题所述

2005年12月15日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登陆中国院线,伴随票房走高,迎来的却是压倒性的批评。这位第五代领军人物被一棒子打落神坛,此后硬是成了“烂片”的代名词。


我曾批评过《道士下山》的不用心,但对《梅兰芳》《搜索》《赵氏孤儿》持肯定态度。而有些人偏偏抓着《无极》这跟小辫子不放,对陈凯歌之后的作品不屑一顾,着实是可恨。

那么,十一年过去了,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再来聊一下《无极》,这部陈凯歌野心勃勃的电影,遭遇滑铁卢的真正原因。

 


陈凯歌给影片设定的类型是神话史诗,从一开始就错了。


不同于希腊,北欧,巴比伦,中国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神话体系,那更别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诗。


中国太早进入封建官僚制度,思想被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且多次民族融合,没有一个稳定的民族性。

 

相反,远离中央,相对封闭的西南蕴育出了自己的民族史诗,而汉族只是零零散散稀稀落落的传奇故事。

所以在缺乏神话的中国,陈凯歌只能生造出一个神话故事,勇气可嘉,却又是以卵击石,因为这明显不符合民族心理。《无极》不是什么文化创举,而是东拼西凑牵强附会,所以显得单薄虚假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选用一批非戏剧演员来演这一场舞台剧,导致台词动作一出便引人讪笑,不是故意,发自肺腑。


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不再一个量级,前者传“形”,后者传“神”,前者要感知空间,后者不用,因为空间是导演的,通过场面调度来解决。

于是将一众演员放到舞台化的环境中,必然会使表演失控,以致观众觉得怪诞。

 

电影初始,梅里爱作为电影和戏剧的主婚人,首先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使之获得艺术性。

但是戏剧美学终究与电影美学不同,舞台的假定性及时空局限与电影有着本质区别。故格里菲斯让电影与舞台剧分家,使电影独立为第七艺术。

“倒行逆施”未必不可,黑泽明的诸多作品就表显的极好,陈凯歌想法极佳可一到下笔就出了差错。

 

陈凯歌对满神和昆仑的形象塑造有失水准。


他刻意去表显满神的神性,让她能飞,处于各种视觉奇观,就差给她变个形状还原到人兽合体的状态,那岂不是更简单?


神最好的表现其实是“无”,有形的多半是妖,不如叫“满妖”更加贴切。


再说昆仑,昆仑第一次直立奔跑时,观众多半会热血澎湃,但细想这是不对的。人“尊严”的崛起不是“跑”,而是从爬到直立的过程,镜头却没有对准这里。


《猩球崛起》里,凯撒第一次发声说话,一个“NO”,导演进行了全景切近景再切特写,通过镜头反打等因素延长了这一过程,因为这是它觉醒的标志。

 

至于以“无欢”为首的诸多呈阴性的男性,有很多个解释。我最服的是徐浩峰,他直接将这种“阴阳怪调”联系到了“文革”中害人的腔调。竟有些唏嘘,第五代导演包括第六代导演的窘境恰恰在这里,艺术片无市场,拍商业片却又放不下过去,以至于拍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


陈凯歌在《道士下山》的发布会上大谈自己的想法,堪比贾科长,可这恰恰是他迈向商业最大的绊脚石。


好莱坞类型片能成功恰恰是它那套“普世价值观”,思想上无负担,只要想怎么拍就行,要比陈凯歌轻松好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