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举制相比较,洋务运动中所所办的新式学堂特点在于( )

A不以培养封建官僚为目的
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
C不由清政府委派官员管理
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

答案是A,那他们有没有讲授四书五经呢?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同时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得已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使改革阻力重重,其进程相当缓慢。教育的近代化也是如此。

  鸦片战争刚一结束,西方传教士就依仗不平等条约涌入中国,开办教会学校,完全不受中国当局的管辖。中国人自办的新式学堂,则是在20年后,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出现。这类新式学堂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仅是为了培养某些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是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人才,采取个案批准办学的方式,影响范围有限,尚构不成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威胁。于是在中国,一方面有少数新式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另一方面则依旧是传统的官学、私塾和科举。这种并行不悖的局面又持续了30多年,也就是整整一代人的期间。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日本的崛起也极大地震撼了中国,要求变法改革、以图救国的浪潮涌起,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即进入到普通教育领域,新式大、中、小学堂开始举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于是开始。

  最早兴办新式普通学校的是官僚实业家盛宣怀。1895年他主管天津海关道,奏报朝廷,开设天津中西学堂。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级,学制各为四年。二等学堂为初级部,主要学习英文、数学及各国地理、历史,相当于小学,但招收的是13-15岁已学过《四书》的童生;头等学堂为高级部,除普通课程外,分为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和律例学(即法律学)五个专业,盛宣怀说相当于大学,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算是中专。这是天津中西学堂章程。二等学堂学生每月有伙食银1两半到2两半,是在开创阶段鼓励入学的临时措施。1903年校舍扩充,正式命名为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

  1896年盛宣怀调任上海海关道后,又致力于筹办南洋公学。这是他向朝廷汇报开办南洋公学情况的奏章。鉴于办天津中西学堂时,师生中西之学基础不一,造成教学上的困难,他决定南洋公学先从办师范和小学启动。1897年4月办起师范院和外院学堂,即小学堂,让师范生分班教学。一年后又办起中院,即中学堂,上院即大学堂,建成于1900年。此后陆续扩建。南洋公学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小学、中学、大学及师范教育的综合学校。学校经费主要来自盛宣怀管辖的招商、电报两局商户的捐款,与由政府拨发经费的官学不同,但又不同于一般私人办学,所以称之为“公学”。盛宣怀亲自担任南洋公学督办,日常校务则由总理即校长负责。第一任总理是何嗣昆。这是1898年颁布的《南洋公学章程》,学校四院都采用班级授课制,每院四班,即四个年级,每班三十个学生,每年经考试,递次升级。由于上院一开始未招生,1901年在上院校舍成立南洋公学特班,主要是培养经济政治方面的高级人才,特班的班主任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而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就是这时的特班学生。1904年南洋公学改属于商部,建立商务专科,此后又改办工科。辛亥革命后成立南洋大学堂,改属交通部,1921年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

  除京师同文馆外,早期的新式学堂几乎都是在外省建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心,要求在京城建立最高学府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芬上奏朝廷,首次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终于在百日维新中建立。

  京师大学堂校址最初在北京景山东马神庙,照片后面隐约可见景山。原是乾隆皇帝第四女和嘉公主旧舍。这个公主府的正殿就是最初大学堂的讲堂。当时因急于开学,只是临时性地修复原房 340间,新建了 130间,可以说是相当简略的,以至有人讥讽它“等于蒙养学堂”。但是,它却是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而建。

  这是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拟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四节。学习宗旨是“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包括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和体操,共十种,还有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和日语,每个学生选择一种。专门学包括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律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含医学),也是十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二班,学普通学,学完后升入头班,每个学生各学一门或两门专门学。学校另设师范斋,还附设中小学。章程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是最高学府,还具有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朝廷派管学大臣一人作为最高领导,聘用总教习主持教务。第一任管学大臣是孙家鼐,第一任中文总教习是许景澄,西文由主持京师同文馆多年的美国人丁韪良担任。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停办。至1902年初,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大力兴学,扩建校舍多处,还建立了藏书楼。这是当时京师大学堂的校匾。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也于当年正式建立,校址在和平门外琉璃厂。10月12日首次招生,师范考生由各省选送,大省7人,中省5人,小省3人,首批录取56人。此后又建立了医学实业馆、法政学堂等专门学院,京师大学堂遂真正成为综合大学。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这是著名的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北大校部和文科随即从马神庙迁到这里。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成为后来的北大医学院,师范馆则独立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戊戌变法被顽固派扼杀了,但改革的大势已无法阻挡。1900年发生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事件,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901年,清政府不得不赶忙宣布实行所“新政”,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负责拟定新的学制。张百熙于次年呈交学制方案,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但这个章程还有些引起争议之处,于是由张百熙会同张之洞、荣庆重新修订,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此时为农历癸卯年底,所以也称癸卯学制。

  这是癸卯学制的系统图,从纵向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3段,其中初等教育有3级,包括蒙养院,是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一级,学习5年。高等教育有3级,依次为高等学堂3年,大学堂3至4年,大学堂以上的通儒院,是研究院性质,没有课业和时数的安排,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整个学制阶段加起来共是7级。这样,儿童从7岁入小学,要20年才能大学毕业,实际上一般人是很难修完的。从横向看,与普通教育的主线并列的还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是为不能在普通教育系列继续升学的人提供特定的专业技能学习,以便从事相应的职业。

参考资料: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2106/ip-5.files/index.files/main.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9
当然讲授的,鲁迅的回忆中说到他在江南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上学时都要读四书五经的
第2个回答  2008-10-09
选A啊 那三个是A包含的 A 是最主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