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在哪?

如题所述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是巢湖的一个县-----我老家就是庐江,丁汝昌、周瑜就是庐江人
【县情概览】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庐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县耕地104.8万亩,年产粮食50万吨以上,油料4.8万吨左右,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林业面积52 万亩,茶园、果园面积4万亩,年产干茶320吨;水产养殖面积15.8万亩,水产品产量3.8万吨;生猪饲养量为4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0万只,为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庐江农业是以稻米粮食生产为主,林 、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全县105万农业人口耕地99万亩。境内有山 、有圩、有畈、以丘陵为主。 庐江是“六五”期间国家首批投资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县 ,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60万吨,商品 量25万吨,其中优质米占40%以上;油料总产近5万吨,1993年粮,油生产双双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各 具特色的名优农产品闻名于世,杨柳乡年产鲜荸荠3万吨,被誉为全国最大的“荸荠之乡”;“白云春毫”、“潜川雪峰”等部优名茶享誉省内外;蔬菜加工初具规模,“三叶”牌系列精制小菜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县生猪,家禽饲养量 分别为51.5万头和1846万只,尤其是近年白鹅生产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特色。 县、乡、村、组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其中高级农艺师27人,农艺师77人。“九五”以来,全县共引进推广新型实用的农业科技成 果130多项,共有11项推广成果受到省部级以上的表彰奖励。杂交稻累计制种3万亩,种子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1993年在全国率先示范应用农业专家系统,改善了农技推广条件,提高了农技推广效果。
庐江县具有丰富的水面资源,自然条件优越,养鱼历史悠久,自古盛产甲鱼、河蟹、青虾、鳜鱼等名贵水产品。改革开放后,渔业生产日新月异,全县养殖面积达17万亩,年产水产品产量近4万吨,位居全省第十位。 养殖品种除“四大家鱼”外,还发展了河蟹、青虾、甲鱼、鳜鱼、牛蛙、珍珠、乌鳢、罗非鱼、革胡鲶等十多个名优品种养殖,其中河蟹养殖为一枝独秀,养殖面积超过七万亩,平均产量超过双千吨,“庐江毛蟹”以其体大、色优、味美、品正而闻名遐迩,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食品,获省名优产品称号,“稻田养蟹技术推广”也获得省星火三等奖。 全县渔业科技发展迅速,渔业科普单位14个,水产业专干中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3名,其中副高职称一名,中级职称三名。养殖技术日益成熟,推广和发展了80:20池塘高产养殖、网箱养殖、围网养殖、稻田生态养殖、工厂养殖和立体综合养殖,促使渔业步入高产高效,水产品产量和效益逐年呈翻番增长。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狠抓渔业基地建设,加大水产开发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引、外联,引进大户50多户,引资达8000万元新上水产项目60个,有力促进了全县渔业的发展。我县连续四年获得省渔业致富工程二等奖,杨柳、同大、白山、白湖四乡镇被省政府授予渔业科技示范乡镇。
庐江县有丰富的资源,自古有“鱼米之乡”和“地下聚宝盆”之称。年产粮食60万吨以上,油料4万吨 ,干茶1000吨,水产品产量3万吨,肉类总产量万吨。为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也是重要的水产品、畜禽生产基地。该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有铁、硫、铜、矾、铅锌、紫砂、石灰石、高岭土、钾长石等28种,其中:铁矿储量10亿多吨,硫铁矿储量3亿多吨,分别占全省的1/4和1/2;明矾石储量3.5亿吨,为全国第二。
境内汤池温泉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有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和周瑜墓、皖中奇石馆等人文景观。 荣获部优或省优产品的主要产品有:铝活塞、风机、硫酸、水泥、海神牌花雕酒、三叶精制菜、白云春毫名茶等。羽绒制品、蜂蜜制品、长毛绒玩具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庐江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9℃,年无霜期238天,平均降水量1157.6毫米。
编辑本段【历史人物】
文翁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汉初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右室”,办地方“官学”,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后世人缅怀文翁,蜀立专祠岁时祭祀;故里庐江城建乡贤祠(移建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
孙维祺
生卒年不祥,字以介,号起山,清康熙庐江城关人。少聪颖,九岁能作文,其学自六经三传、庄子、屈原、司马迁、班固而下,莫不渔猎精华,以发抒其文藻,每落笔洒洒数千言,风驰电掣,不可捉搦而卒,未尝轶于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举人、辛未(1691)进士,历任直隶河间、涞水二县和县、由涞水解组归,优游山林,惟以著书自娱,选文不拘一体,因材造就,评语皆中肯,一时流播海内,其诗文、传说县内流传更多。著有《五经说文》、《廿一史临》、《三太史》、《四书印证》、《春秋大意》、《春秋》、《飞跃真言》等。
宛嘉祥
生卒年不详,明正德至万历时人,号白湖,本县东乡人。年少时家贫,在富人家当书童,曾受过侮辱,他气愤地说:“我是个大丈夫,怎么到了这样地步!”于是,回家闭门读书,苦攻七年,中嘉靖举人,在广信、临清任职。不久,提升为户部郎。一年后,任贵州思南府知府,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思南府有个匪首,绰号称“瞒天大王”,聚众万余人,为害州邑十多年,官府未能除患。嘉祥莅任后,设法将匪首招来,说明道理,劝其归顺。接着,“瞒天大王”率领部下头目六人,归顺官府。朝廷嘉奖祥功绩,命其久任思南,继续收编安抚残匪。经过数年努力,嘉祥终于彻底清除匪患,四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民间感激嘉祥,立碑颂德,绘画肖像纪念。
宛嘉祥年迈后,辞官回家,杜门谢客。县内如有大事,县官即登门请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总纂《庐江县志》,著有诗文干卷。
伍乔
南唐庐江人,自幼入庐山国学,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王蕃
228—266,字允元,三国时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他博览多闻,通晓天文、数学。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曾根据浑天说和长期的天象观察,精心制作浑天仪,以三分之长为一度,周长一丈零九寸六分,介于古浑仪和张衡制浑仪式之间,在“浑仪”上,周天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之一四五度。“浑仪”可以标明天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由此制订历法。他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王蕃认为:日距离其下临之地为八万里,以此为股,以一万五千里为勾,应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测出日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为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阳城为中心,以阳城与日距离为半径,算出周天长度。他还进行过数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为π=3.15,与刘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冲之的“祖率”(π=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很相近,为我国天文学的数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39岁时,因佞臣妄言,被暴君吴主孙皓杀害。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隋置庐江县。县辖境东至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三河),凡数百里。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宋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县境仍沿旧域。明永乐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拨归庐江。清光绪帝《庐江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光绪帝县志称:正东四十里至青帘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岭,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东绕至齐头嘴薛公庙抵巢湖,东南六十里至高奇岭,东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 , 西北七十里至中吴桥为庐江县地。另据陈诗《庐江疆域考》:民国20年(1931),全县总面积为2524 平方千米。《安徽概览》称:民国33年(1944)庐江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民国36年(1947)12月,划庐南砖桥至大凹口一带置桐庐县,民国37年(1948)8月,割巢湖南岸之庐北广大地带置湖西县。1949年4月和7月,桐庐、湖西两县先后撤销,除原湖西县关河乡划给无为县外,其余依旧属庐江县境。合肥县之戴冈、刘墩、北闸、施婆四乡划归庐江。巢县沐集乡之金城、苍头、孙河、涧湾4保,无为县黄姑乡之周杨、殷渡、圩滩、鲍庄、棋杆、牌坊、秋叶、埒埂和哟石乡的西城共9保,也划归庐江。
建国后,县境总面积 2352 平方千米。北起三河镇东沙塘圩西埂,顺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门与肥西县分界(北肥西、南庐江)。东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马尾河口弧形水域12.4万亩属庐江,陆地以兆河主航道与巢县分界。东括白湖,顺杨柳圩东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为庐江、无为两县分水岭 ( 东无为、西庐江 ) 。东南从寨基山、香炉尖至黄家大山等分水岭为庐江、无为、枞阳三县分界。南以莲屏山,西沿罗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涧至大凹口岱鳌山与枞阳县接壤(南枞阳、北庐江)。西南从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风尖、大佛尖与桐城县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庙与舒城县为邻(西舒城、东庐江)。西北从百神庙达马冲水库,过杭埠河北的潘湾、舒拐、郑圩等村以及三河东的二龙街,东南庐江、西北舒城、肥西)。

编辑本段【古代郡名】
一、基本介绍

汉置,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一百二十里。
汉末徙治,在今安徽潜山县。
三国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
晋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
南朝宋置,北魏因之,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隋置,唐废,今安徽合肥市治。
南齐置,隋废,改舒县曰庐江,即今安徽庐江县治。
详见“庐江郡”条。
二、汉庐江郡
治所在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根据《安徽省志·建罟沿革志》记载: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除境外黄山、黄梅县外,在今安徽境内设10个县,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治今潜山县桐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古名仙田)、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襄安县[治今无为襄安镇(后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百胜乡临湖圩山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拔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治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县面积235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邮政编码:231500,电话区号:0565,县人民政府驻地庐城镇塔山东路,下辖17镇。
17个镇:庐城镇、冶父山镇、汤池镇、万山镇、金牛镇、石头镇、郭河镇、白山镇、同大镇、盛桥镇、龙桥镇、白湖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乐桥镇、柯坦镇。
庐城镇:辖4个街道管理区,14个居委会,26个行政村,1个蔬菜队,1个林场。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属副县级建制。
冶父山镇: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4.8万亩,山场3.5万亩,辖有11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人口5.7万人,属副县级建制。。�
汤池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4.77万。
盛桥镇:辖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7.26万,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
白山镇:辖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万人,耕地面积7.17万亩。�
同大镇:辖1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5.45万人。�
郭河镇:辖2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总人口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耕地面积7.09万亩。 �
石头镇:全镇75.2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71万人。
金牛镇: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74万人。�
柯坦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4.6万亩,耕地面积5.5万亩,辖15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达6.15万人。�
泥河镇:辖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
矾山镇:辖4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14万人。�
龙桥镇: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4万人,耕地面积4.05万亩。�
白湖镇:辖2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面积111平方公里,人口5.8万。
乐桥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委会,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5.95万。
罗河镇:辖2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委会,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6.83万。
万山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4.52万。
编辑本段【经济结构】
庐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县耕地72637公顷,年产粮食71万吨以上,油料4万吨左右,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林业面积52万亩,茶园、果园面积4万亩,年产干茶320吨;水产养殖面积15.8万亩,水产品产量4.1万吨;生猪饲养量为4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0万只,为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庐江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有铁、硫铁、铜、矾、铅锌、紫砂、石灰石、高岭土、钾长石等28种,其中铁矿石储量10亿吨以上,占全省1/4,平均品位35%,罗河铁矿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硫铁矿2.2亿吨;明矾石1.5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龙桥铁矿、大包庄硫铁矿等项目已纳入国家项目库。基本形成了机械、化工、建材、建筑、轻纺、矿山开采、粮油加工、酿造等主要行业;出现了安徽省活塞厂、安徽省风机厂、中江丝绸公司、冶山水泥股份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铝活塞、风机、锁具、硫酸、水泥、啤酒、白酒、精制茶、茶叶、海神牌花雕酒等一批产品分别荣获部优、省优或国际金奖、银奖;羽绒制品、蜂蜜制品、长毛绒玩具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安徽省活塞厂已成为全国轿车活塞生产基地之一;县特种建材厂的U型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防冻剂系列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三峡工程和全国一些大城市骨干工程所选用。
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9亿元,财政收入2.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4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1
 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庐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县耕地104.8万亩,年产粮食50万吨以上,油料4.8万吨左右,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林业面积52
万亩,茶园、果园面积4万亩,年产干茶320吨;水产养殖面积15.8万亩,水产品产量3.8万吨;生猪饲养量为4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0万只,为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第2个回答  2008-10-09
庐山(Lu Mountain)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位于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第3个回答  2008-10-10
庐江是安徽省巢湖市下辖的一个县,临近巢湖,距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不远
第4个回答  2008-10-09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详细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0584.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