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力量是什么视角?

如题所述

什么是道德的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道德是立邦之本,文明是强盛之基,这已经是一个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实的毋庸讳言的真理。但文明是一个历程,需要建设;道德,是一种规范,需要树立。我们的今天正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德治国”的伟大时代,我们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一种创新时代的文明缔造者。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的灵魂,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传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道德,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好像动物、植物和任何没有生命的东西一样。

道德模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示范作用。道德模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领导力。

运用道德模范进行道德教育,说服力强,能够使人们对道德模范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中获得道德启迪。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即使他有再多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对国家对人类有任何的作用,因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将他的知识用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而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他会将自己的知识用于私欲,这不但不会使社会进步,相反可能会毁坏社会和平。

由于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已非常鲜明的凸显在我们的面前。公民道德模范就成为我们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标杆。但我们知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精神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文明的载体,而道德往往以普适性、兼容性和自发性植根于社会成员内心信念、风俗民情之中;政治则以对根本利益、重大问题的体现,具有集中性、整合性和统御性,由社会统治力量上升为强力意志,构成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位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枢,并对其他社会成员各种价值观念体系辐射、制约以至吸纳、交融,不断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从而主导社会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生活向既定方向运行.

这种整合过程形成政治与道德的动态联系,促进社会合力的形成,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树立的道德建设的标杆和初衷。道德文明涵育政治文明生长根基。道德文明借助于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形式,通过“自律”精神规范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道德不仅通过社会传媒、形成普普遍舆论,造成社会控制力,而以“道德法律化”的形式,使自己的一些规范逐渐上升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形成社会意志。

道德文明是在日积月累的传递中潜移默化,使政治文明广泛植根在社会民众心中,孔子在《论语》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道德对政治的化育功能。老子《道德经》中写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有序的揭示道德走向政治,遵行从个体到家庭、社群,进而到国家、社会这一化育的渐进过程和转换、扩展方式。

正其如此,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和谐、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大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自强、敬业等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就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道德为什么如此有力量

岛国的人民仿佛对人性的恶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们有太多太多的影视动漫作品描写了人性的丑恶与堕落。前两天,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毒虫》,对人性的丑恶更是描写的淋漓尽致,对岛国人民的人性观感到震惊的同时,越发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道德如此重要?

当然,这部影片的剧情与制作其实略显粗糙老套。但我不是在做专业影评,这并不是我的讨论重点。影片本身很多的逻辑不通,我也忽略不计了。

那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影片剧情。因为地震的原因(这些都是主角被救了后才知道的),主角和其它六个人昏迷了后被救援人员送到了一个紧急避难所。结果因为防护系统的误操作导致门打不开了。包括主角在内的七个人就被困在了一个现在看来很俗套的封闭的密室。而且尤其恐怖的是,上面我们讲的那些背景这七个人昏迷后是不知道的,未知产生恐惧,这七个人最终因为封闭环境下的信息缺失唤醒了人性的恶,自相残杀而死。

其实,众人的恶的唤醒很大程度来自于混迹于他们中间的一个有反社会倾向的一个通缉犯。他告诉其余六个人,现在发生的事是一个名叫“蛊毒”的实验,也就是要他们七个人自相残杀,只有一个人能活着出去。这个紧急避难所的一些设施仿佛也暗示了这一点。一个特别教室里摆着一把菜刀和煮食的桶,旁边是一个倒计时七天的电子钟。但其实倒计时的的只是紧急电源的可持续时间,而这个特别教室只是原来处理食材的地方。但是由于信息的确失让他们对那个“蛊毒”实验的说法将信将疑,在心里埋下了恶的种子。

这个密闭的紧急避难所里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只有厕所的水源。虽说不吃东西捱七天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饥饿会让人抓狂,在这个密闭的法外之地,法律将不能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而那个关于“蛊毒”实验的言论更加放大了人内心的丑恶。从第三天开始,七个人之间的信任就开始崩塌了。除了男主角外,其他几个人不再遵守道德的准则,生存的欲望与对死亡的恐惧无助让他们开始互相攻击,自相残杀,丑态毕露。而他们也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每个人手上都沾满鲜血。即使是始终保持着道德底线的男主角,在最后那个通缉犯对生命的逼迫下,依旧激发内心的恶,并屈服了恶。最后,在救援人员来到时七个人除了男主角其他六个都死了。

求生的欲望与对死亡的恐惧激发这些人人性中的恶,但却正是这种恶葬送了他们原本不会丢掉的性命,一切不过是他们的猜疑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讨论的便是道德为何如此重要?

现代新儒家重镇牟宗三先生将道德看的无比重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人的认知主体必须由道德主体坎陷之。也就是所谓的良知的自我坎陷。但人们总是置疑他,为什么必须是由道德主体去坎陷出认知主体呢?这一点牟宗三先生并未解释,当然我看来也不必解释。因为这本身就是牟宗三先生作为新儒家的立场所在。传统的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先存有,方谈道德。西方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关心存有的问题。西方哲学谈到道德,是从存有界通向道德界。而在牟宗三先生诠释下的新儒学则不然,世界原本不是先存有才道德,而是不道德则无所谓存有,世界只有先道德了才存有。牟宗三的哲学是从道德界通向存有界,从而建立起天地万物的规范。

其实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上面我复述了整个《毒虫》这部电影的剧情,正是在一种具体的情形下表现这种观点。设想电影中那七个人如果都能时时刻刻坚守道德准则,何至于落个最后丢掉性命的下场。而恶的最终表现只能是毁灭,是消亡。不难理解,善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存有的力量,是生的力量。

可能会有人举例,会有很多人因为行善丢掉了生命啊。比如救落水儿童自己丢失生命的大学生。又比如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的观点。我想说的却是正因为现实是不够善的,这些善的行为才会带来更大的生。不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了,世间就没有恶了。恰恰是现实中的恶,更加衬托出人们向善的倾向。向善即是向生,无限的存有者自然不需要这种与恶对抗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存有,因为他是无限的存在,所以他方才是至善,或者说正是这种至善,他才无限存有。王阳明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正是此意,无善无恶方为至善也正是这个意义上讲的。但是,物质世界的人本身却是有限的存有者,所以才产生这种“善恶相待”的“善”的倾向。只有将这种“善”的倾向化为现实,用善的力量克服恶的力量,才能保持人有限的存有本身。

个体本身的舍身取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失去个体的生,但就本身而言却从有限的存在通向了无限的存有,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生。而就人类群体而言,这种个体善的力量也会感染他人,激发更多人向善的倾向,从而维持人类有限的存有。这两个层面都不会违背善即是生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道德,讲善,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那种规范,准则的意义了。我们平时谈到令人生厌的道德,总是被我们理解的外在的规范与准则。康德告诉我们道德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于内在理性的绝对命令。新儒家更进一步,道德甚至不是命令,道德是宇宙天地的内在秩序,是每个人个体的内在和谐的秩序。人正是通过这种道德,从个体通向天地万物,从有限的存有通向无限的存有。每个人讲道德是直觉,是体证,是生命流行,是当下呈现,这才是作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力量的道德。

我说过,善的必然不代表善的实然。王阳明讲“工夫即是本体”,道德必然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呈现自己,实现自己。现在很多人不看重道德,可能这并不影响当下个体本身的有限存有。但放弃道德却意味着什么?放弃道德意味着个体放弃从有限存有通向无限存有的可能,也致使人类群体堕入连有限存有都不能维持的危险。

为什么道德如此重要?因为道德本身就是生的力量。牟宗三从道德界通向存有界的思路应该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学习。我们也永远不应该放弃道德,更应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呼唤道德,实现道德。
第2个回答  2020-10-11
没有人知晓我们未来几周会面临什么?但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所有的磨难都将测试我们善良和慷慨的程序;也将测试我们超越自我和摈弃个人利益的程度!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迷茫的世界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技能最好的呈现出来。愿智慧和优雅陪伴我们前行!

如何展现人类最优雅最美好的一面呢?《道德经》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方法论?有!《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告诉了我们三个隐秘的规律。

01

规律一:以道治国——是以道德的力量,让所有生命绽放。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

本章讲治国——这里的国,包括国家、事业、家庭、身体,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国的董事长。所以,老子说的治国方式也可以运用到生命的方方面面。

最好的管理实行的是“道治”,它不一定是某种手段或政策,它就是大道——大家因为信仰,来到同一个群体中,没有谁去约束谁,但大家都会做得很好。

因为,最上等的管理者从不突显自己的本事,从不期待自己比别人强;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发现别人的本事,帮助别人绽放生命。

这是最高明的智者,老子称之为“太上”,即至高无上之意;而“下知有之”则是讲最高明的人会怎么做。

“太上,下知有之”的真实含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也就是说,万事因他而成,万人因他而惠,但大家都觉得是自己的努力,他自己也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概念。这就是最上等的管理,这是大道文化落地的力量,这也是最上乘的道治。

02

规律二:德治,就是把真理化为自己的行动,用行动本身的不言之教去感化别人。

原文:其次,亲而誉之。

老子的智慧是真理,可以用于任何方面。

比如,很多家庭重视德育,父母以美德教育孩子、关心呵护他的成长,让孩子亲近父母、以父母为骄傲,这就是“亲之誉之”。德治虽比道治差一点,但也很不错!

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在家里营造一种氛围——父母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家庭的土壤,像春雨一样悄无声息地滋养孩子,让孩子自然化育——健康肥沃的土壤本身就具有养育万物、感化人心的大道本源力量。

一个人若真得到了真理,必定是把真理化为自己的行动,用行动本身的不言之教去自然感化别人的。他没有概念,也不需要概念,纯粹靠真理和文化的气息就已经足以熏陶别人了。

03

规律三:众人的天赋秉性无一相同,“器”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道,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原文: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不仅讲道,也讲我们该如何以《道德经》为镜去观照觉知自己,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境界?这五个境界各有明显的特征:

第五境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不诚不信。

“诚”是看不见的意识存在,诚心诚意看起来好像会吃亏,其实是万事圆满的最佳捷径!第二十二章中,老子直言“诚,全而归之”——人心若不诚,信就不足;信若不足,就悖离大道;悖离大道、不信公道,反而只相信自己、只相信物质与金钱,这就是典型的“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了!

第四境界:其次侮之——控制与服从。

试想一下,当人们是一盘散沙,相互轻慢、欺诈,那该如何是好?那就需要严格的制度和纪律去约束大家,否则就会乱套。但需要被控制的人,是没有自律能力的人,这种人,别人怎么能对他升起尊重之意呢?所以,境界高的人通常是自律和自控力都极强的人!

第三境界:其次畏之——权威与震慑。

“法”这个东西是死的、无情的,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很多犯法的人不见得是大恶人!有时一件事的触发,混杂了很多变数在里面——往往一秒的冲动就会酿成无法回头的恶果;结果一步错、步步错,既然想回头都回不了,那干脆也就不回头了。

所以,权威与震慑本身,无法让人觉醒!

第二境界:其次亲而誉之——德治。

内心真正有力量、德高望重的人,身上亲民、随和的状态,无论和谁相处,都会让人如沐春风。这种人最容易得到大家的爱戴和赞誉! 这是了不起的德治。

第一境界:太上——最高的自然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中说到了太上者,也就是上位之人清净守朴、不越界、不强势,默默为大家搭建平台,让所有人自在绽放,百姓感觉自己本该这样,那天下当然就安定了。

到了这个层次,特点就是“贵言”和“自然”的道治了。

所以,明白真理的人,遇到挑战,心中没有鸡零狗碎、没有执着和计较、没有烦恼和分别,也没有概念,只有对世界的贡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体最优雅的体现!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全文所说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3个回答  2020-10-11
早的时候,就被康德的一句话撼动心灵: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从此爱上了遥望星空。每当在 万籁俱寂的夜晚看 繁星点点,看清月如炬地照射着无边的大地,心情就开始飞舞:谁能想到在这冷清的夜的表面隐藏着万千的风景?“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和愉快,所有的星星都好象开着花”(艾特玛托夫: 《白轮船》)。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就有这样一种的本领:在他的笔下,一切的场景都是诗、是画。读他的书,你不难发现其间融合了作家深深的爱和对人类道德的呼唤。“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脑中塞满稻草//有声无形//有影无声//瘫痪了力量//无动机的姿态(艾略特: 《空心人》)。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反映苦难的宗教,有多少愚昧就有多少粗俗的信仰,有多少蛮荒就有多少荒诞的膜拜。

一直以来,我都在打问自己,这世界是否还有信仰的存在?如果有,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如此迷茫,失去了方向却浑然不觉;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信仰是许多人受苦受难得来的,信仰必须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每日每夜致力去培养”,“大地多么辽阔,多么宽敞明亮,可是好象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呢?或者就是信仰的光照、道德的力量。

翻开浩瀚的苏俄文学史,洋洋大观,不难发现,有这么一份救世意识深深地牵挂着苏俄作家的心,并融入他们的创作笔端,洋溢于字里行间,凝聚起苏俄作家那强烈的对道德探索主题的偏爱,赋予了苏俄文学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人、剖析人、关注人的审美视野,体现了作家仁爱思想的理想人生。艾特玛托夫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和许多前苏联作家一样,艾特玛托夫也从俄国古典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汲取营养,继承了他们从伦理道德角度关心人的生存、探求人的本质的意义,思考生命中永恒存在的文学本质。人性的善与恶、自觉与茫然,是他文学理想渴望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自觉的文学使命感、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始终驱使着艾特玛托夫把充满忧虑的目光,透过肤浅的生活表层现象,深入自身,从人的本质发掘潜伏在生活漩涡中那深层的根源——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完善悲剧、灵与肉的抗衡。

看完《死刑台》,从
第4个回答  2020-10-11
《道德的力量》编辑推荐:品故事,读经典,感受心灵的震撼与道德的力量。
政治中的道德感召力、法律中的道德教化力、道德与经济驱动力、道德义务论、道德情感力、从道德求幸福、美德的人格魅力、职业与道德、社会公共道德、道德与环境保护。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共建和谐社会。
为了揭示古今中外名人、普通人的人格修养密码,探寻道德建设道路上为政与做人的金钥匙,红旗出版社倾力打造精品力作《道德的力量》,旨在帮助全国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领悟精神力量,坚定道德操守,共创和谐社会。全书围绕“道德”这一主题,采用名家经典论著和诸多趣味故事相结合的编写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德在人类各个领域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本书的出版,对领导干部更加坚定道德操守,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