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穷乎陈蔡之间告诉我们,颜回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从故事表面意思来看,听了颜回的解释后,孔子认为自己误会了颜回。这就象老话说的,瓜田李下,意思是说走到瓜田里不要弯腰系鞋带,不然容易被人误会是在偷瓜,走到李树林里不要扶帽子,不然容易被人误会是在偷李子。就是说有许多行为,你觉得是正常的,别人看来非常不正常。这就是误会。孔子这个人,吃东西很挑剔的,食不厌精嘛。饭里有灰,他老人家估计是不吃的。这时候,饭又很珍贵,所以颜回就把有灰的饭自己拿着吃了。这表明是很正常的。所以孔子说自己以为自己看见的是真实的,其实是误会了颜回。其实颜回是个节约而且尊师的好学生哇。以上是官方的解释。如果要把人想得恶一点,可以理解颜回到处要饭人实在累了肚子实在饿了,所以忍不住吃了一点点哈。不要太较真。孔子也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7
据《史記·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2岁时,曾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从离开鲁国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后,子路和弟子们不慎在路上掉了粮食,孔子便派子贡回去找,子贡往返有七、八天之久。孔子与弟子们在陈、蔡之间被围困,没有粮食,甚至到了不能生火的地步,连水也喝不上,孔子就讲《诗》、《书》,唱歌曲,驱散忧愁。孔子派子路去找子贡,子路告诉孔子:“老师,二三子可指望去。”孔子骂了子路,孔子派子贡回去后,子贡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告诉同学们,我不可以回去了。”他甚至发出:“天下无道而先生得容,又何载焉!”的感叹。孔子的学生们都对颜回能与老师一起遭此大难而感到庆幸,唯独子贡有挂念、忧愁之色。孔子问子贡:“你怨恨我吗?”子贡说:“老师遇此难,圣如此!夫知者不遇时则官不足,贤者不用则道不足,时足而官有余,其人足而道有余,然而用之者缺交不称其人也。夫菑至则何以起之?意必扶持起之!自古及今,其数左是穷困至死无一声援者。又况于是!夫何怨乎?”子贡认为圣人固然有不得志的时候,但也有超越常人的时候。老师如果真有一天能用得着的地方,那就在于老师的仁义道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就是颜回的“用”处。颜回的这种境界就是“道有余”。颜回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着。颜回死得太早了!颜回的死是因为“道之不行”而造成的,“道之不行”的原因何在?是因为“天下无道而先生得容”。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有着深深的依恋和崇敬。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不在贫富、贵贱和得失上体现,应在实现自己的主张上。
颜回虽然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但追求精神上的充足有余,“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回也屡空”有时还要随声附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言之不让也”等等等等都说明了颜回有志于道的宏伟抱负和实现自己主张的坚强决心。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对那些只满足于感官上的快乐的人是不会看好和重用的。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受孔子器重和赏识的一个弟子。孔子对颜回的褒扬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知(智)则屡中。”“吾与女(汝)事夫子、孟伯母焉。”等等等等。
据《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载:
“庄子穷系鞋带时惊叹:’褚小者好学,多才多艺可以保身;有所擅长可以终始天年。大者师众、为众人之师;达者辅世长才独步于天下。’哀公问庄子:’弟子几千人皆入儒门却无显贵者何也?’庄子答曰:‘褚小者志大;大者志淫;淫者在外;外者失时;时逮则众为用。’”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
1.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三千门客”中比较穷的一个,“七十二贤”中比较有才的一个。
2. 颜回跟随孔子学习并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穷乎陈、蔡之间”是颜回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3. 颜回没有显贵的原因不是颜回无能而是无人赏识,“师众为用”而“失时”,自己也可能失去信心甚至失去人生的追求目标,“达者辅世”而“外者”不得其门而入。
4. 颜回死得太早了!颜回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