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经典句子的哲学道理。

如题所述

1、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哲学道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全国开辟了大片敌后战场,人民武装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游击战争在敌后发挥了巨大威力,抗日战争的实践给毛泽东进行理论总结提供了丰富依据。

2、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哲学道理】:尊重客观实际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认为,因素归因素,条件归条件,这些还未形成胜利的事实,在未被充分利用前一切都等于零。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经过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促进有利变得更加有利。

3、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 

【哲学道理】:通过现象看本质来找问题的主要根源。

中日战争呈现了许多表面东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辨不清方向。有人看到日本是经济、军力、政治组织力极强的帝国主义国家。许多人不愿再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深入全面地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毛泽东高瞻远瞩,看问题全面、深刻,指导我党和敌后军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既避免了亡国论又克服了速胜论。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4、前头说过,妥协的问题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社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就不会不发生。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 

【哲学道理】: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

毛泽东自始至终都在分析研究矛盾及其运动方向:分析中日矛盾、中日内部各自的矛盾、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各国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5、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哲学道理】:以事实为依据准确预判未来。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预见的正确性。他高瞻远瞩,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切都在他胸中。有了这样的统帅,人民军队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7

哲学道理有: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4、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持久战》的作品影响:

一: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客观地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三: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454218-1537392.html#1454218-1537392-4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4
《论持久战》经典句子的哲学道理。

2019-12-14

1、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哲学道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全国开辟了大片敌后战场,人民武装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游击战争在敌后发挥了巨大威力,抗日战争的实践给毛泽东进行理论总结提供了丰富依据。

2、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哲学道理】:尊重客观实际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认为,因素归因素,条件归条件,这些还未形成胜利的事实,在未被充分利用前一切都等于零。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经过主观努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促进有利变得更加有利。

3、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

【哲学道理】:通过现象看本质来找问题的主要根源。

中日战争呈现了许多表面东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辨不清方向。有人看到日本是经济、军力、政治组织力极强的帝国主义国家。许多人不愿再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深入全面地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毛泽东高瞻远瞩,看问题全面、深刻,指导我党和敌后军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既避免了亡国论又克服了速胜论。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努力,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4、前头说过,妥协的问题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社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就不会不发生。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

【哲学道理】: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

毛泽东自始至终都在分析研究矛盾及其运动方向:分析中日矛盾、中日内部各自的矛盾、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各国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5、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哲学道理】:以事实为依据准确预判未来。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预见的正确性。他高瞻远瞩,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切都在他胸中。有了这样的统帅,人民军队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3个回答  2019-02-05
《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
第4个回答  2020-02-27
耶稣是晓壳人,耶稣基督也是晓壳人不分国际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