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游记作文500堵车

函谷关游记作文500堵车

永远的汉函谷关
我的家乡是新安,对,就是那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新安,就是那个命存秦史的新安。
我爱她,我爱她那优美的风景,爱她那淳朴的民风,但我更爱她那沉淀千年的文化深韵和历史遗迹。
新安城东许里,有汉关明函谷,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建。 “函”就是匣子,“谷”就是山谷,那么“函谷”的意思,就是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公元前一一四年,那个位于灵宝市的函谷关,那个当年刘邦西入咸阳,兵守此关以拒诸侯军的函谷关迁往了我的家乡——新安。函谷关迁关后仍用着原名,这不是为了纪念,而是新安她拥有的环境可以使此关被名副其实地称为函谷关。迁往新安,它西有奎楼山,东有八徒山,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河之水,绕其奔流。正如《水经注》所说: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
说起来你可能就有疑问了,函谷关为什么要迁关呢?在《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东汉人应劭对此进行了注解:“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原来,汉函谷关是楼船将军杨仆移来的。杨仆是西汉名将,老家在宜阳南湾村,今属新安县铁门镇(其实我也是铁门镇人)。当时国都在陕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被称为关中或关内,以东则被称为关东或关外。杨仆只因是“关外民”,战功再显赫,也不能获得关中的封地,这本身就够让人难受的了,汉武帝还调侃他:“关内的土地分完了,要不,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
杨仆不干,他心里清楚,如果自己接受“关外侯”的封号,一定会惹人耻笑的。那怎么办?他想来想去,有了一个主意:既然关内和关外这么分明,那么,何不把函谷关迁到自己老家以东?那样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关内侯”了!
很快,杨仆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东移函谷关的请求。本来这事儿不太靠谱,但是,“武帝意亦好广阔”,两人竟想到一块儿去了!于是,这个方案获得批准。杨仆很高兴,自掏腰包,带领部下和门人迅速行动,硬是将函谷关东移300里,“复制”到了今天的新安县城附近。 于是,这座巍峨的汉函谷关就成为了古代洛阳前往西安的交通要道,至今已经矗立两千多年。大家于右任有联“送千年客去,移一个关来”说的就是这件事。 那么汉函谷关长什么样呢? 据《水经注》载,汉关即所谓散关障,初建时仿照秦关形制,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甚为壮观。汉关以北有通往黄河渡口的要道,水陆运输十分繁忙。汉后数百年,汉关一直是各朝统治者的重要军事要塞,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门为“功始将粱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西门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飞檐画栋,气势磅礴。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正门上方嵌有“汉函谷关”四个大字,据传为变法名士康有为所书,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与汉关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十分倚重关隘的防护作用。汉函谷关处于青龙山和凤凰山两山的狭谷地带,险关据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失为保护家园的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
要地。可惜的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关塞也逐渐退出原有的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文物古迹保留下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汉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逐渐淡去,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宋代以后的八百多年间,汉函谷关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乱,风雨剥蚀,屡遭破坏,其间多有修复和重建。今存汉函谷关遗址为1923
年张钫重修后保留,残高\15米,底部关坛高9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坛上有两层楼阁,一层为四面相同拱式门洞,且四面门洞均有楹联,可惜已残破不可寻,呜呼哀哉!
如今,走过两千余年历史烟尘的汉函谷关成了一张新安悲凉的历史名片,门洞的巨型条石上的钢钎凿痕经风剥雨蚀而逐渐平滑,平垛上方青苔斑驳衰草稀疏的残垣断壁,都在显示它的沧桑变化。汉函谷关又陷入了新的包围,城市扩张的汹汹脚步,火车汽车呼啸而过的轮番夹击,小农经济下鸡飞狗跳的践踏,曾经见证几千年历史沧桑的汉函谷关只能在排山倒海的轰鸣中战栗,只能在野树横生、杂草密布中呻吟,并正在走向似乎要更加彻底的破败。
岁月流逝,汉关犹存,丝绸之路作为古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新安历史进程的见证,汉函谷关的修复和保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汉函谷关依然雄风犹存。作为两京故道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洛阳西行的第一门户,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建筑,汉函谷关成了新安古老文明的象征。我相信,随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重睹这座千年谷关的雄风,一定让汉函谷关成为新安走向世界的名片。
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风霜,昔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千军于雄关”的金戈铁马,早已随着历史的硝烟成了无尽的追思。如今,雄关仍在,那见证沧桑巨变的关墙,那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关门,依然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悠悠岁月。
我爱你,我永远的汉函谷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