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初一数学

多给我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与他人的经验。

数学要学得好,都说是要多做,但我认为还要不仅多做,还要学会理解,在
理解的基础上,你才能在做其他题目时得于运用。初一的几何其实不难学,看
你勤不勤啦。这是基础部分,你就把老师上课讲的搞懂,课后,先回顾一下,
再做作业,要学会运用老师说的。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做。先做课本每小结后的
习题练习。再做其他学习资料的作业。不懂的还要多问,问同学老师都可以。
不可以听得一知半解,听完后要自己“消化”一下,还有不懂的再问,直到
彻底理解。做习题不懂时要多思考,实在不懂得在问哦。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以下是其他人的:
数学一直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 的重要工具,是基础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之一。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初步应用。然而对于一个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觉得可以从抓各种学习习惯入手。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习阶段的一个重大转折。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学生正是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看书习惯

这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美国和前苏联对几十所名牌大学的调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20%~25%的知识是来自学校,而75%~80%的知识是靠他们离校后通过工作、自学和科研来获得的。根据心理规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在小学受直观模仿习惯的影响,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重视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每一节课前都务必养成预习的习惯,努力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能带着问题听讲。课堂上注意老师如何阅读课文,从中培养自己掌握如何分析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

2. 经常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培养复习习惯。刚开始时,可跟着老师总结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一个阶段后可根据老师提出的复习提纲,自己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文,最后过渡到由自己归纳,促使自己反复阅读课文,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二、 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一般比较大,为系统学好数学,从初中时期就必须重视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上做笔记还可约束精力分散,提高听课效率。一般,课堂笔记除记下讲课纲目外,主要是记老师讲课中交代的关键、思路、方法及内容概括。特别注意随时记下听课中的点滴体会及疑问。在“听”与“记”两个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顾“记”而影响“听”。

为了使课堂笔记逐步提高质量,同学间应进行适当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三、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习惯

“实践出真知”。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能手脑并用,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做前猜想-----动手实验-----操作结果-----归纳总结”的习惯。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四、 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有些同学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单一;有的还字迹潦草、马虎粗心、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这就错失了训练良机,严重地响了学习效果。应该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 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2. 要养成审题的习惯。读题后,先弄清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等。

3. 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师说明情况:如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弄懂以后独立完成。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

4. 要养成对已做作业进行再思考的习惯。不少同学不重视对已做作业进行再看、再思考,从而导致错误做法在头脑中形成定势。有的题目做错,老师订正过了,你还错,就是这个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识和做新作业中会出现更大的错误,为了巩固作业的成果,同学们在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务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1)题目类型;(2)解题思路与方法;(3)出错问题的原因;(4)订正出错问题;(5)收集出错问题(就是将自己出错的问题专门收集在一个地方,标注出以上四项内容,以便将来复习时纠错)。

五、 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钥匙。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一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一定要重视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根据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逻辑性、周密性、发散性、收敛性、逆向性。

1. 逻辑性。这是要求学生“答必有据”切忌想当然。在推理演算过程中,能够懂得其中每一步的依据,不懂之处就不写,设法弄懂之后再继续推理演算。

2. 周密性。这是要求学生全面的考虑问题。如:已知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B=8cm,线段BC=3cm,求线段AC的长。全面考虑问题就要分点C在线段AB上和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类进行讨论: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8-3=5cm;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8+3=11cm。培养这种习惯,应特别注意老师在课堂上指出的“易出错或想不全”的情形与原因。

3. 发散性。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培养这个习惯,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讲一题多解时的思考方法、问题推广延拓时的分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努力养成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惯。

4. 收敛性。这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多题一解、举一反三。发散与收敛两种思维综合运用可相得益彰。

5. 逆向性。这是要求学生把某些公式、法则、定理的顺序颠倒过来考虑。如计算:

(-0.38)×4.58-0.62×4.58,可以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得到简便计算的方法。

六、 质疑习惯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贯主张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对事物不但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一个新的问题时,普遍有一种弄个究竟的欲望。初中学生生处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时候,应该有刨根问底的心理要求。但由于受到陈旧的社会心理所束缚,不敢大胆的对所遇到的问题“乱想”、“乱说”,课堂上是这样,课外也是这样,使他们的个性受到严重扼杀,不利于健康的成长。要扭转这种局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动手实践,课后勤思多问,努力创造培养出喜欢质疑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要知道老师其实最喜欢勤思多问的学生,要养成对知识刨根究底的习惯,养成随时对疑问进行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同学们有决心、恒心、耐心。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久而久之的方法便成为自然的习惯,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将是无可比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3
我是富春中学初一的学生,上个星期我也参加了月考,获得了数学105分,语文全校第一,总成绩全校57名的好成绩。虽然不是很满意,可还是想总结一点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漏掉一节,接下来的课程也就听不懂了,很重要的一点,都被初一新生给忽视了,初中和小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阶段,如果单纯的用小学的方法来学习初一数学是没有帮助的,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是三点,1、思维开阔(我们不能死死的只扣在书本上的只是,而应该学会举一反三,或许你会说,初中学习时间紧,怎么有时间去做那些练习呢,告诉你一个办法,在做作业的时候,画三分钟的时间看看想想,足够啦:-)
2、仔细仔细再仔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就是因为少写了两个括号,扣掉了6分,好可惜的咯,所以考完试,最好考试的时候就仔仔细细,然后检查一遍,多做笔算题)
3、预习加巩固(时常复习数学概念,数学题目是没有害处的啦,完成作业后花5——10分钟看看所学的知识,预习预习明天的知识,就更加容易听懂啦!)
其实诗儿这些最多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学习本来就有起起伏伏,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失去信心,相信你的用功,加上你的兴趣和进取心,一定能够把数学学好的,加油!!

参考资料:再多的经验,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加油啊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