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茶是怎么一回事?

怎么养?
在茶壶里发酵的那种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清初学者周亮工的诗,记录了当时武夷山茶农“养”茶的情况。传统的岩茶,火功高,焙好后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滋味才更醇。能达一年以上更好,价格更高。这一存放过程,不是简单的储藏,而是有讲究的。有位武夷老茶告诉过我他养茶的方法:取一小陶缸,洗净,晾干;将茶放入,一次不要太多,轻摇,轻压;如此,几次,直到缸满,再轻摇,轻压,使缸中茶紧实。然后在缸口蒙上一层棉布,再加木盖。将缸置于自然通风无异味处,一般是远离厨房的楼上。此后便不可随便再动。隔一段时间开盖观察情况。一年后,需要用时一次性再小包装。如是,不仅可保茶质不变,还能提升茶的醇厚度。

这当然是指岩茶,包括传统乌龙茶的“养”法。要养好岩茶,最重要的注意点就是选择存放的地点。让茶在清静的自然环境中醇化。切不可放冰箱。

至于绿茶,以及新工艺铁观音,养法又不同。然而不管如何不同,要旨皆在顺其自然本性,保其自然本性。而不必刻意求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30
好的紫砂壶要养,好的茶品更要养,养茶,是所有爱茶人的基本要求。
养茶不同于藏茶,古人也有论及藏茶的,如明·屠龙在《考盘余事》“藏茶”条中说:“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每茶一斤,约用箬二两……然后于向明净室高阁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厚三日,又焙之。连山中共五焙,直至交新,色味如一……又法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开口朝下放,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这只是属于藏茶范畴,尚不能算作养茶。
大凡好的茶品都要“养”起来,因为好的茶品得来不易,量少,价昂,如果采用通常的藏茶法,一两个月也就香味杳然了。而养来的茶则可保证半年内色、香、味及气韵能保持基本不变,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看“养茶”的功夫了。
我在《冷香斋煎茶日记》里曾提到过“绿茶不入夏,乌龙茶不入春”(近些年出现的保鲜茶另论)的说法,那仅仅是指藏茶而言,如果是养茶,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了。
所谓养茶,简言之就是“以茶养茶”。
方法:将要养的茶(以下称作上茶)用洁净包装袋密封好(乌龙茶可抽真空,绿茶则不必),然后放入同类茶叶(以下称作养茶)中,并用茶叶包装袋封口后贮藏于茶罐中,放入茶厨保养;
用量:一两上茶用三两养茶来养,量再多些效果会更好;
所宜:茶厨不可有异味,不可有诸香,不可过冷过热,不可有恶声振响,养茶如养琴然,总以清净为佳。要常接近人气,但不可有酒肉气、烟火气、权势气、铜臭气,此类气养狗养猫尚且不可,何况养茶。
忌禁:养茶不能是粗茶,其香味均要中上,否则,难以养茶。上茶如人君,养茶如忠臣,人君得忠臣则国泰民安。如若养茶为粗茶甚至恶茶,则为小人,人君日日处于小人包围中,国将危矣,民将危矣,养茶亦然;
养茶如养德,要多读书,要在会心,否则,无茶可养。
茅山茶系从一道友处“匀”来,一直养于茶厨中,养茶采用的是午子绿茶(特级)。共四泡,自吃一泡,与妻吃一泡,与两三俗子吃一泡,最后一泡今日始与觉心、觉远两师共吃。
宋人丁谓曾有诗句曰:“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茅山茶一直养至今日,也算饮得其人了。
与两三俗子所吃那一泡茶最不得意,至今思之,仍嗟呀不已。
茶有四难:
上茶来之不易,一难也;
所遇非人,二难也;
冲瀹不如法,三难也;
所饮非人,四难也。
有此四难,能不爱之、养之乎?
于是作“养茶说”,以为天下人爱茶共享。

参考资料:http://www.sanzui.com/wen/2/1/71.html

第2个回答  2006-05-28
所谓养茶,简言之就是“以茶养茶”。大凡好的茶品都要“养”起来,因为好的茶品得来不易,量少,价昂,如果采用通常的藏茶法,一两个月也就香味杳然了。而养来的茶则可保证半年内色、香、味及气韵能保持基本不变。

方法:将要养的茶用洁净包装袋密封好(乌龙茶可抽真空,绿茶则不必),然后放入同类茶叶中,并用茶叶包装袋封口后贮藏于茶罐中,放入茶厨保养;
用量:一两上茶用三两养茶来养,量再多些效果会更好;
所宜:茶厨不可有异味,不可有诸香,不可过冷过热,不可有恶声振响,养茶如养琴然,总以清净为佳。要常接近人气,但不可有酒肉气、烟火气、权势气、铜臭气。
忌禁:养茶不能是粗茶,其香味均要中上,否则,难以养茶。上茶如人君,养茶如忠臣,人君得忠臣则国泰民安。如若养茶为粗茶甚至恶茶,则为小人,人君日日处于小人包围中,国将危矣,民将危矣,养茶亦然。
第3个回答  2006-05-28
养茶,重在“养”字上。养,在这里就是储藏、爱护、长养的意思。 养茶不同于藏茶。藏茶只是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形基本不变,而养茶则还要使茶品的内在品质进一步发露、升华。 好的茶品是养出来的。

养茶是指发掘茶性,好茶有其茶性,就像人一样,各有各的个性,有些茶叶刚做出来时的口味并不是很好,但经过一些时间的存放,就慢慢地变得顺了。

“在茶壶里发酵”那是在养茶壶,不是养茶。养茶也可以加一些花来养的,比如北方人常喝的茉莉花茶,传统的茉莉花茶是加茉莉花养出来的。著名的养出来的茶就好比“普饵茶”了,年代越久味道越好,生普饵茶的养法就是把普饵茶干燥后压实、密封,让茶叶的气味彼此渗透。
第4个回答  2006-05-30
“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清初学者周亮工的诗,记录了当时武夷山茶农“养”茶的情况。传统的岩茶,火功高,焙好后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滋味才更醇。能达一年以上更好,价格更高。这一存放过程,不是简单的储藏,而是有讲究的。有位武夷老茶告诉过我他养茶的方法:取一小陶缸,洗净,晾干;将茶放入,一次不要太多,轻摇,轻压;如此,几次,直到缸满,再轻摇,轻压,使缸中茶紧实。然后在缸口蒙上一层棉布,再加木盖。将缸置于自然通风无异味处,一般是远离厨房的楼上。此后便不可随便再动。隔一段时间开盖观察情况。一年后,需要用时一次性再小包装。如是,不仅可保茶质不变,还能提升茶的醇厚度。

这当然是指岩茶,包括传统乌龙茶的“养”法。要养好岩茶,最重要的注意点就是选择存放的地点。让茶在清静的自然环境中醇化。切不可放冰箱。

至于绿茶,以及新工艺铁观音,养法又不同。然而不管如何不同,要旨皆在顺其自然本性,保其自然本性。而不必刻意求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