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如题所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世界眼光和时代特点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个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十七精神,成为十七大最为激越的主旋律。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反映了党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执政党的世界眼光。每一个社会都要解决增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问题。增加财富主要是面对自然处理经济发展问题;分配财富主要是面对人类解决政治社会问题,前者强调经济发展,后者要求社会公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发展和公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政党就一直在效率和公平,发展和正义之间进行调适。解决好时,社会就得到比较长期稳定发展,解决得不好时,就会动荡不安,阻碍发展,走回头路,甚至爆发战争。一党强调发展,注重社会精英和富人利益,另一党强调公平,注重社会中下层福利,两者彼此更替、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大体协调平衡。这是西方社会两党制的游戏规则,也是当代政党政治的执政基本规律。二战以后,西方和东亚新兴国家比较好地解决了发展和公平的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以及拉美一批长期执政的大党相继丢掉了政权,发展受到挫折,也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困扰。各国执政党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执政必须自觉办好“做大蛋糕”和 “分好蛋糕”两件最要紧的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没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中公平公正问题,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前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穷过渡,强调平均主义,看上去是解决了公正问题,但没有真正解决好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发展问题,但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局面和新的境界。历经正反两方面经验,使我们终于更深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是对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体现了创新理论的中国特色。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问题、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社会建设的也严重滞后,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基于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的提出,并不是中外历史经验的照搬照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探索创造。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两个丰富的思想系统各自有机构成,又由以人为本的哲学贯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于 “四个坚定不移”,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十大精神的时代特点。展望未来,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这两个大势,就必须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时代是与时俱进的。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汇集成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国都在积极参与竞争,都在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还有相当数量;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讲,能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能不能顺利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不仅解决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靠谁来发展的问题,而且把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两大战略思想系统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有新要求,就是要求科学发展,人民群众有新期待,就是要求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历尽千辛万苦,付出沉重代价找到的发展之路,是我们宝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本途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