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形近字

如题所述

鼎的形近字不多,有鼐字,鼑字 ,鐤字。两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义却不一样。

扩展资料:

汉字解析:

鼐字

1、拼音: [nài] 

2、释义:大鼎。

3、笔画:14画

4、部首:鼎部  

5、结构:上下结构

6、组词:

鼎鼐、鼎鼐和、鼎鼐调和、调和鼎鼐

鼑字 

1、拼音: [dǐng] 

2、释义:鼑dǐng古同“鼎”。

3、部首:鼎部

4、笔画:14画

鐤字

1、拼音:dǐng/zhēn 

2、释义:同“鼎”部首

3、部首:金部

4、笔画:20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1,鼐: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2,鼑:

鼑,中国汉字,古同“鼎”。笔顺编号:21251115132125 四角号码:21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11

3,鐤:

鐤(拼音:dǐng、zhēn)是非通用汉字,释义同“鼎”。

4,奠:

diàn【释义】①用祭品向死者致祭:祭奠。②使稳固;建立:奠都|奠定基础。【奠定】diàndìng稳固地建立。

扩展资料:

昔禹收九牧之金。

铸鼎荆山之下。

入山林川泽者。

此字依韵会补。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离俗用螭,依禸部则当作离。此用宣三年左传王孙满说。传不言铸鼎荆山之下。《尚书》古文疏证云:陕西同州朝邑县西南三十二里有怀德城,汉县也。汉志左冯翊褱德下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皇甫谧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郦氏《水经注》:怀德县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

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

此引易证下体象析木之意,与㬜下引易证从日一例。

古文以贝为鼎,籀文以鼎为贝。

二贝字小徐皆作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则,亦误,今正。京房说贞字鼎声,此古文以贝为鼎之证也。许说𠟭???者,籀文之则员霣妘字,此籀文以鼎为贝之证也。凡鼎之属皆从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鼎形近字:鼐、鼑、鐤。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鼑[dǐng],鼑,中国汉字,古同“鼎”。

鐤(拼音:dǐng、zhēn)是非通用汉字,释义同“鼎”。

扩展资料:

鼎(拼音:dǐ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

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7

鼎的形近字有鼐,鼑 。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鼑,拼音:dǐng,中国汉字,古同“鼎”。

扩展资料:

鼎: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3.比喻帝王 。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4.指宰相 。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5.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6.指国家 。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

1.显贵 。

如:鼎臣(大臣,重臣)

2.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3.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

如:鼎分(三分)

〈动〉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形近字是鼐 。拼音:nài。

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扩展资料

◎ 鼐 nài

〈名〉

形声。字从鼎,从乃,乃亦声。“乃”义为“重复”、“再度”,引申为“一系列”。“乃”与“鼎”联合起来表示“同一系列的青铜鼎”。

说明: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

参考资料鼐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