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是一种什么境界?

如题所述

消遥天境。
无心最后境界是消遥天境,无心最终在九龙寺废去一身修为,却意外习得佛法六通,入了逍遥天境。
无心和尚最后的结局重新回到了天外天,并没有死,后来在七皇子的威逼利诱下卷入了皇位之争,被七皇子做成药人,实力直逼神游玄境,连入了半步神游的萧瑟都不是其对手,最后成为了萧瑟的助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4
佛家讲无心的境界,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那是错误的。就像我们讲的「放下」,有些人误解了,把工作辞掉什么都不干了,现在没有钱,生活成了问题,这是完全错会意思。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之心,不是把什么事都放下。 「无心」的意思,就是无妄心有真心、无恶心有善心,不是连真心也没有,善心也没有,这就变成木头人,那就错了。大乘经讲「无心」,是指无妄心的意思,也就是无妄想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而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真心,这个心有,与这五种心相反的没有。 我们用真心去工作,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岗位,都是菩萨事业。佛菩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我们在同行里面,就给同行做一个好模范。譬如,你所经营的事业,决定要用真诚心去做,利益一切众生,决不为小利而伤害众生。菩萨商人决定是货真价实,如果真为赚钱,要用真诚心赚钱,绝对不会少赚。若用造罪业、欺骗众生的手段赚钱,还是命中有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决定不用欺骗人的手段谋取利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28
平常心,遇到对的事,不赞扬,不趋附。遇到错的事,不批判,不附贬。当灾难降临你身上时,不怨天尤人,当鸿运当头时,不忘乎所以。 个中体会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体用,当你看透这一点的时候,心境会开阔。这个境界言语是不能表达的。这个社会的人也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给你说一段话,你个中体会去吧。(风吹屋上瓦,瓦落破我头,我不怨此瓦,此瓦不自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7-14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人生有八苦,生苦,头下脚上来到世间。老苦,青春易失身体逐渐老化不由自主。病苦,不论身体病痛,还是心灵烦恼痛苦,不可避免的伴随人的一生。死苦,不得不去接受引来这样的一天。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苦,五阴织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着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