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不丈夫,杀死蓸髦侯的司马昭是怎样善后的?

如题所述

曹髦,字彦士,谯县人。是三国曹魏势力的第四任皇帝,其在位时,大权旁落于司马昭。最后他决心讨伐司马氏族,最终失败。被成济杀害,终年二十岁。

而在《三国演义》里面,曹髦的文学形象和正史基本一致,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司马昭在杀害曹髦之后,是怎么善后的,来看一看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些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



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曹髦为什么被杀,要知道当时来说。曹氏宗亲氏族在高平陵之变已经损耗殆尽,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孱弱的时期。而后王凌叛变也惨遭司马氏族镇压,可以说曹魏势力已经沦为了司马家族的一言堂,百官知道朝廷有司马族人,而不知有皇帝。凡事都要经过司马氏族的同意,才能通过。据《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的描述:时魏甘露五年夏四月,司马昭带剑上殿,髦起迎之。群臣皆奏曰:

大将军功德巍巍,合为晋公,加九锡。”髦低头不答。昭厉声曰:“吾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于魏,今为晋公,得毋不宜耶?

臣子上殿,居然要皇上起身迎接。而且面对皇帝毫无身为臣子的恭敬之心,直面皇帝,要求封赏。可以说这种行径比早年曹操面对汉献帝还要过分。要知道曹操当年受封魏公,尚且推辞再三,可到了司马昭这里却成了直接上殿讨要,吃相实在是难看至极。



身为皇帝的曹髦,本应该是万人之上,如今却受到权臣冒犯。但凡有些血性就必然会暗里谋划反抗,而曹髦的确是这么做的,据《三国演义》描写:曹髦在下朝以后召集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三人入内,计议讨伐司马昭。当时曹髦一无兵权,二无刺客死士,只有三百禁军。王沉等三人劝曹髦隐忍,曹髦不听,后来王沉,王业二人不愿参与,前往司马昭府上告密,只留下王经一人与曹髦同行。



曹髦率军乘着撵架,意图出宫。禁卫军不敢阻挡,到宫门处被贾充发现,贾充假借司马昭的命令,让守卫宫门将领成济杀了曹髦,成济如是照做。以大戟刺杀了曹髦,余下禁军四散而逃。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就此亡故。一代皇帝,居然死于一宫门守将之手,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我们再来聊一聊当时大臣们对于此事的反应。王经冲上前来大骂贾充等人,被绑缚起来。而后贾充把曹髦之死告知司马昭,司马昭以头抢龙撵。而群臣落泪,曹髦尸首停在了西殿内。

其实,曹髦当时这个做法实在是有失偏颇。司马昭手握军权政权,军队数量数以万计。曹髦仅仅以三百护卫出宫讨伐,实在不智。其实也难怪如此,当时曹髦年龄二十左右,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大殿上被司马昭如此逼迫,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尽。其实他以为自己这番行为会让司马昭行废立之举,把他从这个傀儡皇帝的位置上面放下去,不再受这等气。谁知贾充假传司马昭的意图,曹髦最后连宫门都没出去,就死在了成济手中。



最后,就要谈一谈司马昭的善后问题了。在曹髦死后,必然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于是司马昭就和陈泰商议如何善后,陈泰请求杀贾充以示对皇家的衷心。司马昭沉吟再三,表达了不愿。于是,陈泰就说:为何不往下治罪呢?司马昭就决定,族杀成济。成济为自己喊冤,可还是没能逃脱死去的命运。

要知道成济杀害曹髦可是贾充的命令,按理来说应该是族杀贾充。怎奈何贾充是司马昭较为看重的臣子,于是便把成济拉出来挡枪,以此来向天下证明其对于曹魏正统势力的尊崇。只是可怜了成济,明明是奉命行事,却落得一个族杀的下场,只能怪他太过于天真了。



而除了成济,跟随曹髦一同参与讨伐行动的王经也被司马昭迫害。全族上下全部入狱,不久之后被杀害。身为臣子,王经可以说是忠于君主,保全了自己的名节,也证明了自己的高尚。相对于逃跑告密的王业,王沉,他显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王业可以说明明知道参与此事必然失败被杀,却仍旧义无反顾。可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他的行为也正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其实在我看来,曹髦之死并非意外。其实哪怕他不在南阙搞出这出起兵讨伐,司马昭也不会轻饶他。毕竟他在朝堂上落了司马昭的面子,其悲惨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而司马昭当时也为了给大魏留下最后一片遮羞布,杀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成济,但是他对权利的渴求,可以用亡故皇帝曹髦的一句话来形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