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至不是数伏的开始而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如题所述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的意思是,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一九。至于庚日和壬日,这些都是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纪时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后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数伏的开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后第一个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数九的开始。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属太阳历范畴,于先秦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的意思是,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冬至过后第一个壬日进入一九。至于庚日和壬日,这些都是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纪时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后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数伏的开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后第一个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数九的开始。

拓展:

二十四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7

三伏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虽然太阳高度最高,但由于地面散热的滞缓,要夏至以后才是最热,所以三伏都在夏至以后,只有一个月;而“数九”并不是只为冷数的,只是刚好三九四九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九”与“三伏”并不相向对应的。 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有81天,入伏只有30天。


如果立秋那天恰好是庚日,则应该从下一个“庚日”起末伏,而不是立秋当天起末伏。以2012年为例,2012年8月7日立秋,当日的干支是“庚子”,而末伏的第一天是下一个“庚日”8月17日。

每一年的立秋,不管是8月7、8还是9日,如果当天恰逢是“庚日”,那么这个“庚”是从前一天的23:00开始的,也就是说,先到了“庚”而后才立秋的,所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十天之后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09
说明我们的祖先智慧聪明。即那时祖先就知道冬季气温低,对湿度变化影响不大,致使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数九从冬至开始。而夏天由于气温高,对空气湿度影响就格外明显,致使湿度对人体感觉温度不可忽略。而春季的干燥空气,即使是到了夏至,也余威未减,致使夏至空气依然比较干燥,适合人体表面散发热量,所以人体感觉温度并不是最高。但是到了小暑、大暑之间,湿空气就会来势汹汹,人体感觉温度就会直线上升,甚至汗流浃背,所以数伏不是从夏至开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