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谁大?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是重要的官职,可谓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如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诸葛亮、曹操的两位丞相都掌握各自朝廷的大权。

  正是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正式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不过,对于重要文臣,很多人以“宰相”来称呼,比如明朝大臣张居正,就被后世誉为“明朝第一宰相”。

  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丞相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 。

  演变

  《通志》、《通典》乃至《文献通考》里面都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这些都不可信。“相”作为“高级助手”的意思乃至春秋左右才出现,黄帝他们不可能提前知道。

  但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史记》中也记载了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高于汉丞相。此外,汉初的各个诸侯国也都同时设有相国和丞相职务,例如燕王臧荼的燕相国温疥和燕丞相昭涉掉尾。另外,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1个。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汉书》中记载如下:“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但是出土文物证明这个记载是错误的。


  其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大司徒”、“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30
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宰相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但汉代的丞相为一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为多人共事为相.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下表是详细参照:王朝宰相内容商相周冢宰天官之长、即太宰秦、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司徒—辅佐皇帝、总揽政务、统率百官
大司马—司掌军事
大司空—统率御史(监察官)三公东汉司徒太尉司空丞相即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所改称
实权移至尚书,成为荣誉职三公尚书皇帝个人秘书魏、晋丞相复置三公录尚书事尚书之最高职位尚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先任者皇帝侧近皇帝秘书长唐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尚书省长官门下省长官中书省长官三省长官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至德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北宋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丞相将仆射改称为左右丞相元丞相废除尚书省,只置中书省,仿照北方风俗,右丞相较左丞相高明丞相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而废止内阁大学士皇帝秘书兼教育官员清内阁大学士最高行政机官内阁首长军机大臣军机处首长内阁总理大臣仿日本制度
第2个回答  2020-08-30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但是比如北宋元丰改制后的尚书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但是他们不叫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从字面意义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义是辅佐。
所以宰相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总体来说,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第3个回答  2020-08-31
丞相和宰相官职差不多,两者差距不大,丞相是汉朝的官职,宰相是唐朝以后设立的官职,尤其是明朝。
第4个回答  2020-11-22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