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

如题所述

思想政治论文
网站首页
论文范文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
摘要提纲
论文致谢
论文查重
论文答辩
论文发表
期刊杂志
论文写作
论文PPT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政治论文 > 思想政治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时间:2017-04-05 来源:未知 共7628字
作者:傻傻地鱼 单位: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题目: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绪论:影响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概述
2.1 2.2: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第四章: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结语/参考文献: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从家国到社会再到个人,每个层面上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的走进高校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内容。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第一节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4 年 4 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当代大学生能以国家的衰落和落后为耻辱,以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国力强盛为荣,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树立民族自信心,做一个有自信,能自强,懂自尊的中国人。
  家国情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对国家的高度归属感、高度的认同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一种追求。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即使是在极其危难之际,仍能屹立不倒。
  家国情怀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家国情怀的内涵概括起来具体表现在,个人对天下苍生民众关爱的朴素情感、个人对家园故土至深的热爱、对家国至上价值准则的认同和固守、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等方面。这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本、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一起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源流。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政治管理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模式,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联结是我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忠君孝亲"等一系列道德观念和规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可以说是,说不完道不尽。在中国的文学作品、经典著作、思想文集、万卷史书、民间故事等等中都蕴含着"家国"二字。
  古代经典著作《大学》中曾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话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历代读书人以此为准则,毕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社会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时刻都深深地烙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道德准则,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即使是生死关头也都自觉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这种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里薪火相传,经久不息。从先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汉代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到三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到盛唐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再到两宋时期的"精忠报国",再到明清时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民国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家国情怀深深的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涌现了无数的拥有爱国之心的仁人志士,他们将自己的生置之度外,时刻心怀民族大义,将国家的利益时刻放在首位。战国时代的屈原,汉代的苏武、张赛、昭君,三国时期的曹植,宋代的岳飞、范仲淹、文天祥,明末的史可法,清末的魏源、严复、林则徐等。还有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为国家的昌盛繁荣、独立自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何谓"社会关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主要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奉献社会、并尊重热爱自然。在社会上形成人人都乐于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讲文明、高素养、懂礼貌、有爱心的中国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长达两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据着正统地位并且以官方意识形态统治人们的是儒家思想,其"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从孔孟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观点来看,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儒学进行"为我所用"的改造,从而实现其维护统治的目的,达到"治世".
  在儒家思想的诸多论述中,可以得出"处世"问题是其论述的重要命题,它主要探讨了人们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做到与人之间的合理相处,它是一种社会情怀,主要以仁为内核而展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金科玉律,构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想要得到别人的仁爱,首先得自己对别人仁爱,想要得到别人的宽恕,首先自己得有宽恕之心,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勉强别人,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推测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想法,真正做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不单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遵循忠恕之道,它要求个体以己为中心,将仁爱的思想,不断的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而推广开来,同时也作为处理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准则。
  这种立己达人的忠恕精神落实在个人与家庭关系中,就要求人们做到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稳定了,社会才会稳定,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家庭的和睦,反复强调家和万事兴。所以在家庭中忠恕之道是不能不推行的,这种忠恕精神落实于家庭中就表现在,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姐妹的爱,即"悌".
  正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重老人的优良传统,"百德孝为首"、"百善孝为先",中国历代都提倡孝敬供养父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另一个要处理的就是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中国社会一直强调要爱兄弟姐妹,兄弟如手足。《三字经》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兄弟相敬相亲的典范;曹植的"本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总能唤起人们对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相互伤害的谴责。
  当然,儒家的这种忠恕之道并没有止于家庭,它向外扩展,落实于社会之中。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在古代社会中,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关心、爱护、尊敬他人,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有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就他人的利益。它要求人们发扬"仁爱互济、立己达人"精神,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泛爱众".这些思想对于增强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减少矛盾和冲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升华凝练,充满了诸多治国、修身、齐家、正心的大智慧。这些精华内容,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顽强和持久的生命力,铸就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实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修养理论,成为人们维护正义、坚守家园、热爱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支撑。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人格观造就过舍生取义、保家卫国、充满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实践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浇灌和培育了历史的文明之花。
  纵观当今中国高校的人格教育,鲜有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的,大多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存而不用或敬而远之。然而,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涸辙遗鲋,民族消亡就在旦夕之间。传统文化对个人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各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应该立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和思想意识相互碰撞,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但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现代人类文明在此基础上的再生,不是传统人格的复归。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接着总书记指出了青年大学生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要时刻遵循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材料,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

青年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在心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体系,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二、深刻理解大学生为什么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意义重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三、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经济不断强大、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冲击和影响。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根据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的特点,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据此,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个人意识非常浓厚,对于规定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这样,即使每个人都接受思想教育,也不过是一个月就全部忘掉的事情。因此,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美好期望,我们首先应该培养一种认同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理论、学习理论。这种认同不是口头的赞同,而应该是一种热爱,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要培养出这种认同感,可能需要的是转变宣传、教育方法。课堂教育是需要的,可它不是全部。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认为应该更多的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多与社会相通。实践不止出真知,还能让人体验真知,从而深刻认识认同真知。这样,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时,它自然就能外化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了。

二是用制度促成坚持。我们需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的一时兴起,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养成一个习惯,深入骨髓,成为一种优良品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然而,这种长期坚持正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大部分人都可能是在响应号召时做几件事,但是热度下去了,也就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我认为,个人做不到时,就需要制度来帮助、来约束。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内在动力不足时,就需要外力来帮其塑形、塑性,这样做并不是要抑制个性,而是希望一些应该成为社会共识的行为意识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拥有。也许我们一开始会有些埋怨,但久而久之,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后,我们就会心存感激。如果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都能因此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深入生活,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以环境的感染力量,传递给下一代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

三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投身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中来。我们大学生要有把青春奉献给事业的勇气和担当,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好国家的“一线建设者”,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我们这一批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完成2020年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0
1.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经典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贤哲思想、文化脉络以及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以及古人生活的细节与图景;游艺游戏可以让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风物百种以及古代工艺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最优质、最有效和最精细的教育。

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角度出发,它可以说是最优质的教育。如今,教师向学生灌输所有的文化知识,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出有利于启蒙或理解的信息,帮助学生化无序为有序,形成有逻辑体系的“知识树”。例如,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字数相对较少,却遣词考究,读来朗朗上口,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利于微言大义的彰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汉字的“音、形、义”,感受到文化的“精、气、神”。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教育。

2.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门艰深学问,传统文化教材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种看法有些偏颇。

第一,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劝学”素材。这些资料经过教材化的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快速步入学习旅程。不论是在《礼记》《论语》《荀子》等大人之学中,还是在《弟子规》《三字经》等童蒙读物中,以及大量的诗歌、家训等文献中,都含有许多劝导向学的内容,或是对劝学思想的阐释。这些劝学语句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立言,是“谋道”,是“美其身”,是“学以为己”,是“多知明达”与“心明目”。如果不学习,则“言不成章”,无法增长智慧,甚至与禽兽无异。无论贫穷或富贵,学习都是终生之事,不能半途而废。可以说,古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和勤学精神的阐释,比今人更加深刻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染,如若方法得当,比常规教育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持久。

第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各种学习方法。这些经过前人总结和验证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能为其日后的个人文化修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学习方略,不只是单纯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勤奋,不只是简单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更不是粗率的“认字号儿”和“蒙师无须讲解”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古人对识字、读注、自学、默写、抄写、践行、教师开讲时间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例如,明代沈鲤等人对学习文章和讲书,主张“总—分—总”的思路,即让学生先了解大旨,然后学习字句,接着分段来讲,还要明晰其间的关系和涉及的德行论述。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即便是对今天的课堂,同样非常有效,能够为新时代学习与学力的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传统文化涉及许多生活规范,能够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特别是针对低幼儿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朗朗上口的句子,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训、家规中关于“戒奢靡”“戒晏起”等相关论述,能够让学生明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对养生之道的论述,对于饮食、养体、养气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珍爱自身,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3个回答  2020-10-31
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毕业的大学生,就要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我们国家建成和谐的社会提供精神基础。
第4个回答  2022-04-01
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材料,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青年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前面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在心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