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演变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请求简答。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特点是盲目性、经验性。2.近代公共关系的开端,仅仅是一种艺术、未成为一门科学。3.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公共关系要做到组织与公众利益对称。不仅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公众的利益,此外组织 信息输出的对称。5.当代公共关系的普及公共关系是企业的经营支出承象牙塔,进入玻璃屋。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时期。通观古代中外自发的“公共关系”,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盲目性。统治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公众的意义,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出于一时之需,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其次是经验性。古代的公关活动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人们只是根据常识或直觉去做,尽管其中有些漂亮的手法在今天也令我们赞叹。最后是低层性。由于缺乏先进的传播手段,古代的公关活动主要形式是人际传播,其层次、范围都是很小的。从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
(2)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从巴纳姆事件可以看出,在报刊宣传运动时代,每个报刊宣传员在争取顾客的关注时,都是不择手段地制造神话,甚至不惜愚弄公众。他们只顾为企业赚钱,完全不顾公众的利益,甚至公开嘲笑、谩骂公众。美国铁路大王范比尔德的“让公众见鬼去罢!”和巴纳姆的 “凡宣传皆是好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资产者及其代理人的心态。所以,报刊宣传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由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公众的作用,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从思想实质上来看,这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反公众、反公关的时期。不过,当时巴纳姆等人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已经具有了现代公关活动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艾维·李的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这使公共关系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如他在《原则宣言》中所说,“我们的全部工作都是开诚布公的”,“我们将尽快地提供有关任何受到处理的主题的进一步细节”,而且“我们文件资料务求准确”,这两个原则的提出,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宣传愚弄公众,欺骗新闻界的传统,为日后公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一改过去企业界蔑视公众,回避记者的工作方法,积极地向报界提供各种有关的资料,以便公众能够获得和他们利益有关的情报,通过沟通来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原则宣言》的精神得到了肯定。一些专家认为,《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
伯尼斯和艾维·李有一点不同,即他更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并于1923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这是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因而被视为公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主张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决策之前,就应首先了解公众喜好什么,需要什么,在确定公众的价值取向以后,再有目的地从事宣传工作,以便迎和公众的需要。伯尼斯的思想比艾维·李又前进了一步,不仅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去对公众说真话,而且要求企业通过公众的调查,根据公众的态度开展公关工作。同时,他将艾维·李的活动与1897年美国《铁路文献年鉴》中出现的“公共关系”一词结合了起来,使这一词语具有了科学的含义,并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从此,公共关系正式从新闻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管理科学。
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和阿伦·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按照这种理论,公共关系工作要做到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对称,即不仅要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也要重视公众的利益;此外还要做到组织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对称,不仅要把组织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同时也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传播和解释,使之相互适应。这种公关理论比伯尼斯又进了一步,因为它把公共关系看成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才是现代公共关系的真正本质。《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提出的“四步工作法”成为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至此,现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构成,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此后公共关系的技巧虽然不断发展,但体系基本稳定下来。该书已经修订了八版,成为公共关系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被后人誉为“公关的圣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