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变质岩

如题所述

气-液变质作用是指热的气体及溶液(汽水热液)作用于已形成的岩石,使其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气-液变质作用通常沿破碎带及矿脉两侧发育。与接触热变质相伴生,产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的气-液变质又称为接触交代变质。

区内的主要气-液变质作用类型有云英岩化、青磐岩化、蛇纹石化和矽卡岩化等。由于各变质地带均有气液变质岩出现,其特征大同小异,为避免繁琐,此次将各变质地带主要的气液变质岩特征集中描述(1∶25万阿坝县幅)。

一、岩石类型及特征

矽卡岩:分布于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的接触部位,伴有磁铁矿、黄铜矿化等矿化现象。常见岩石类型有透辉矽卡岩、透辉角闪矽卡岩、透辉石榴矽卡岩、钙铁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等。

云英岩:为区内较发育的一种气化-高温热液蚀变作用。产于中酸性岩体内或其边部。主要见于热水塘等地的各种细(伟)晶岩脉中,局部可在岩体边缘见到(1∶25万阿坝县幅)。呈脉状、带状、环带状展布,带宽受岩体规模控制,宽窄不等。其中常见有萤石、黄玉等气成矿物,并往往伴有锡石矿物生成。本类型蚀变常与电气石化、钾长石化等气化—高温热液蚀变作用共存。蚀变岩石具交代残余结构、变余伟晶结构、鳞片齿状变晶结构。常见岩石类型计有云英岩化钠长花岗伟晶岩、云英岩化二长花岗岩(岩体内蚀变带)、云英岩及含锡石云英岩等。

青磐岩:是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经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外貌为灰绿色、黑绿色的块状岩石。常见岩石类型计有钠长黝帘阳起岩、钠长绿帘阳起岩、帘石钠长次闪(青磐岩)岩、阳起石岩等。具粒状纤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蛇纹岩:这类岩石是由富镁超基性岩石,经气液交代作用形成外貌为暗绿色至黄绿等色的岩石。其中的橄榄石和部分辉石转变成蛇纹石,轻微变化者为蛇纹石化岩石,全部变成蛇纹石的岩石叫蛇纹岩。常见岩石类型计有蛇纹石化橄榄辉石玢岩、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蛇纹岩等,蛇纹石化最先沿裂隙交代,因此具格子构造,保留了橄榄石的轮廓或假象,普通辉石一般为假象纤闪石所取代,蛇纹岩是完全由蛇纹石组成,具网状结构、假斑状结构、纤维状蒿束状变晶结构,块状、片状构造。

电气石岩:为区内出现较为普遍的一种气化-高温热液蚀变现象。以岩体与围岩接触面附近的内外蚀变带的电气石化交代活动最为剧烈,向两侧逐渐减弱,一般向内在岩体中心部位还可见其踪迹,向外可达钠长-绿帘角岩相的黑云母(角岩)带高温侧,出现明显的强度分带现象:由接触面附近和透辉石(角岩)带的强电气石化带过渡到石榴子石-阳起石(角岩)带的弱电气石化带,并渐变到外侧的二云母(角岩)带的轻微电气石化带。它常与云英岩化等的气体—高温→高中温热液蚀变类型共存。其蚀变原岩石英质角岩、泥质角岩及岩体与脉岩的边缘细粒相带和二者的接触部位最易产生。蚀变产生的电气石类型,受围岩成分的控制较为明显。一般岩石中多出现普通的黑色电气石,镁质成分较高的围岩中多出现镁电气石,在富含锂辉石的伟晶岩脉中则可见锂电气石的形成。常见岩石类型为电气石岩、电英岩、白云母电气石岩等。

二、气液变质岩分带特征

以热水塘等处研究较为详细,综合如下(1∶25万阿坝县幅)。

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外侧100~300m和部分岩体的细粒边缘相这一范围内,为强烈电气石化带,相应的花岗质类岩石中则出现强烈的云英岩化,可见有萤石、黄玉等富含挥发组分的蚀变矿物出现,并伴有锡石、锂石电气石富集而成矿。本带属典型的气化—高温热液蚀变带。

在上带的外侧(向角岩方,后同)为强烈钠长石化、白云母化高温硅化组合的高温热液蚀变带,宽300~500m。蚀变主要发生在花岗伟晶岩脉及部分石英脉中。在近岩体侧可见少量的云英岩化与之混存。在围岩中或部分伟晶岩脉中局部可见到先期阶段弱电气石化的气化高温蚀变的残块存在。本阶段的蚀变作用对锡石的成矿与富集较为有利,测区的锡石化多与此类蚀变作用及岩石相关。

依此向外,主要是一套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代表的中-低温阶段的热液蚀变带。与之伴有碳酸盐化、低温硅化及高岭石化等蚀变作用,零星可见早一阶段的轻微电气石化的踪迹。该蚀变带宽约0.5~1km,局部可达钠长-绿帘角岩相的黑云母(角岩)带的近高温部分。

上述各蚀变带在空间分布上呈渐变过渡,各带的宽度、离侵入体的远近等,一般与岩体的大小成正相关。例如,热水塘岩体的强电气石化-云英岩化带(气化高温蚀变作用带)之外界离侵入体仅数十至百余米,且强烈的云英岩化还多发生在岩体内侧的边缘部位。

综上所述,测区的蚀变作用与蚀变岩石在空间上的分带较明显,通常由侵入体向外,依次出露为相对较早阶段的气体—高温蚀变带,稍远和稍晚的高温蚀变带及外侧的中低浊变带,呈现较典型的侧向分带规律。其中尤以中间的高温蚀变带对锡石的成矿与富集最为有利。各带的宽度、距侵入体的远近等,明显受控于相关侵入体的大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