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环境

如题所述

(一)早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早更新世构造环境由上新世构造环境演变而来。区内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早更新世构造轮廓继承了新近纪早期构造轮廓。嫩江断裂、伊-舒断裂的东支断裂和西支断裂、四平-长春-德惠断裂、营口断裂、长胜-养畜牧河-法库断裂等再度发生继承性的差异升降运动,东部和西部山岳丘陵以及大黑山地垒继续断块上升,伊舒断陷平原和松辽断坳平原继续下降。本区当今的构造轮廓进一步显现。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第四纪气候的研究常常是通过对第四纪生物(特别是植被)、地貌和堆积物的研究来完成的。其中由于植被对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通过植被(主要是通过孢粉的研究)来研究气候及其变迁更为常用。以往对本区生物、地貌和堆积物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第四纪地质期间本区气候发生了多次冷暖干湿的波动,植被第四纪堆积和地貌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如下几个气候阶段。

(1)地貌和堆积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环境

对本区早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早更新世早期阶段,松辽断坳已基本形成。低凹的松辽平原所接受的来自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和长白山的碎屑堆积物形成松辽古大湖环境,为湖泊兴盛期(初本君,1998),气候环境偏凉;早更新世晚期阶段主要为冰川和冰水堆积阶段,在松辽断坳盆地周边地区形成广大的冰水堆积平原。这些冰水堆积和广大的冰水堆积平原,由于其后受新构造运动和外动力作用的影响,大部分被后来的堆积物埋藏于地表以下,已不见冰水堆积平原的原始形态,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的局部存在。例如,在西部所见到的白城地区冰水堆积剖面和冰水堆积台地以及东部区怀德-府龙泉-王府一带的冰水堆积剖面和冰水堆积台地等等,都是早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地貌的一部分。除此,在长春的腰分水岭、吉林岔路何、伊通的大南镇一带以及松辽平原区钻孔所揭示的第四纪地质剖面中都能见到早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的存在。可见,早更新世晚期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堆积平原分布之广泛。

从上述的堆积物和地貌研究不难看出,早更新世期间本区经历了由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向冰川和冰缘气候环境的转化过程。

(2)生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

早更新世气候由第三纪末期气候演变而来。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夏玉梅等研究了吉林省中西部的早更新世植被和气候。据黑龙江省大庆7901孔、吉林省乾安令字井孔、扶余仲士屯孔、大安舍力孔、白城平台地质剖面、农安王府地质剖面、长春分水岭地质剖面中的孢子和花粉分析表明,第三纪末上新世早期吉林省西部植被与中新世比较,铁杉、罗汉松和山核桃等喜热树种含量明显减少,阔叶树中桦、赤杨、栎、榆、榛、胡桃及林下草本植物含量逐渐增加,从而显示出当时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偏凉变干方向变化。

上新世末期,我国北方地区开始被大陆性气候控制,冬季干凉,夏季多雨。与上新世早期相比,气候变得更温凉。喜凉耐干的针阔叶混交林生长,出现草原型植被。

早更新世早期,本区在灰白色粘土层中前人发现部分介形虫化石,以土星介为主,计四种属(初本君,1998)。另外,本次遥感调查在伊通大南镇胜利屯采砂坑的早更新世地质剖面中,采集微体生物样品,经天津地质矿产所王强分析鉴定,发现在该剖面的灰白色粘土中含有纯净玻璃介和疏忽玻璃介。玻璃介作为广温种在全球皆有报道,在现代温暖环境亦可出现。但由于个别种出现在冷水中,例如,疏忽玻璃介就是典型冷水种之一,因此,在进行整体评价时,依然将其作为偏冷属。含有上述玻璃介的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可粗略认为样品形成于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的湖泊中。上述玻璃介的发现,不但填补了区内早更新世地层中微体生物的空白,还对揭示早更新世早期堆积形成于气候偏凉的湖泊环境提供了微体生物学证据。

早更新世后期,本区为由少量阔叶树参加的疏林草原。标志气候由冷干向温和半湿润方向发展。

由上述植被的演变可以看出,本区早更新世气候由偏凉向干冷过渡。这与早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微体生物所揭示的本区早更新世堆积物中的形成环境与其中的孢粉所揭示的沉积环境是完全一致的。

3.地貌环境

本区第四纪初,现代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早更新世早期阶段松辽断坳平原和伊-舒断陷盆地为冰水河流和冰水湖环境,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为剥蚀区,来自上述山区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的堆积于松辽断陷和伊-舒断陷盆地的冰水河湖中,受盆地古地形起伏的影响,盆地中堆积物的厚度并非均匀一致,湖盆中的高地则局部缺失早更新世堆积物,早更新世末,受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松辽盆地解体,东部高平原区伏龙泉和白城平台地区等抬升,浮出水面,形成当今的伏龙泉隆起河白城平台及当代高平原的基底地貌。松辽盆地湖泊的湖面自此开始萎缩。当今的白城平台河伏龙泉隆起自此再未接受风沙和风成黄土之外的任何堆积。

4.环境物质组成

早更新世期间,区内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三山(东部山地、西部山地和大黑山-法库丘陵)两盆(松辽断坳盆地、伊-舒断陷盆地)的构造格局进一步形成,山岳丘陵基岩区不断遭受来自各种外动力的剥蚀,剥蚀的物质源源不断地堆积于伊-舒断陷盆地和松辽断坳盆地中,受早更新世冰川冰缘气候影响,形成冰川和冰水堆积物,这些堆积物以砂砾石夹灰白色粘土为特征,遍布于上述两个盆地中。

(二)中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经历了早更新世构造变动后,中更新世本区构造环境除继承早更新世构造变动的某些特点外,三山继续上升,尤其法库断隆的继续抬升,使东北断坳平原以其为界分解为北部的松辽断坳盆地、伊-舒断陷盆地和南部的下辽河断坳盆,三大盆地继续下降。在上述三个断坳与断陷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也较为活跃。松辽断坳盆地内的双山-前郭北东向断裂发生南东盘上升,北西盘下降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怀德-伏龙泉-前郭隆起形成。白城平台前缘断裂发生南东盘下降,北西盘上升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白城白土山平台形成。平原内的上述新断裂运动使得早更新世阶段的松辽盆地被肢解,盆地内地形起伏加大,盆地面积首度被缩小。松辽盆地东部高平原形成;下辽河断坳盆地内的抚顺-营口北北东向断裂及西侧山前断裂、北部的北漂-沙河断裂继承活动,控制北、西、东侧周边断块山岳丘陵的抬升,断坳盆地整体下降。为中更新世地层堆积与形成提供了构造环境。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中更新世气候冷暖干湿多次波动为特点。

(1)地貌和堆积物揭示的中更新世气候环境

中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认为,松辽平原东部垄岗状高平原区的中更新世堆积是以含铁锰结核和少量砾石的亚粘土为主的堆积,并形成广大的山麓和山前堆积平原。根据上述亚粘土分布的空间位置、岩相结构及所含生物认为该套亚粘土的成因为冲湖积(也有人认为是冲洪湖积),由它形成的平原为冲湖积平原(即松辽高平原),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母质条件。厚度较大而且大面积分布的冲湖亚粘土的形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气候环境。但也应该指出的是,对本区中更新世亚粘土多个剖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亚粘土剖面自下而上无论从颜色、层理、单层厚度及所含孢粉化石等都出现多个旋回,这些差异表明该套亚粘土并非形成于气候一成不变的环境当中,而是形成于气候干湿冷暖的多次波动过程中。

根据本次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此时期下辽河平原,堆积形成海陆交互相的粘土质粉砂、砂层、淤泥,水平层理发育属于温和较湿或轻湿的气候环境。

(2)植被揭示的中更新世气候

根据乾安、长春、四平、大庆和哈尔滨等地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主要孢粉成分,结合扶余、龙江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松嫩平原中更新世时期至少经历过四次大的气候波动。

第一阶段,中更新世初期麻黄出现,藜科植物迅速扩大,平原区再现草原型和桦林草原型植被景观,显示出大陆性低温干旱气候。

第二阶段,平原区阔叶树增加,水生植物和盘星藻、转板藻增加,说明此区有一定范围水域环境,湖沼发育,陆地分布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和桦林草原,显示温和半湿润气候。

第三阶段,平原区云杉花粉增加,禾草类和蒿亦有增加,说明当时周围山区有云杉分布,显示当时是一种冷湿气候。

第四阶段,发生在中更新世末,平原区阔叶树、水生植物和藻类孢粉增多,显示气候再次变暖。

此时期,下辽河中断坳中更新世地层剖面中的孢粉组合反映早期为以桦属、云杉属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气候寒冷阴湿;晚期为疏林草原景观,古气候温和湿润。

由上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中更新世堆积物和地貌还是从中更新世植被都揭示出松辽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冷暖干湿多次波动的特点。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进入中更新世早期,松辽湖盆地区周边和伊-舒断陷盆地地区继续接受来自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大黑山-法库断隆的冰(碛)水碎屑堆积,湖泊中心接受砂质物质堆积。

中更新世中期,当今的高平原区接受来自上述山区和风积的冲湖相亚粘土堆积,并形成冲湖积平原。处于湖泊环境的西部低平原区形成湖相堆积,并埋藏于深部。中更新世末,新构造运动再次使当今的松辽高平原区上升,形成当今的冲湖积高平原地貌,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地貌条件。

此时期,下辽河断坳盆地接受东西两侧和北部断块山岳丘陵区的亚粘土、亚砂土、细砂等碎屑物质堆积,并在靠海部分,接受第一次海侵。由于断坳盆地的下降,该地层埋深为179.4~98.2m。

4.环境物质组成

本区中更新世物质组成较早更新世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区内两个主要的盆地中。在中更新世这一地质时期,作为上升区的三山仍处于风化剥蚀阶段,除山岳和丘陵由于受到剥蚀其高度相对有所降低外,基岩区物质变化不明显。在区内的三大盆地中则不同,中更新世阶段,松辽、依-舒两盆地内部接受来自剥蚀区的亚粘土堆积物和风积亚粘土的堆积,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母质条件。

下辽河辽断坳盆地,形成以中更新世亚粘土、亚砂土、细砂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三)晚更新世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晚更新世阶段,其构造环境较中更新世又有了新的变化。晚更新世地质构造继承了中更新世地质构造轮廓,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明显,山岳丘陵区再度上升,平原区继续下降。松辽平原区北部的讷河东西向断裂差异性作用,北部抬升,高平原形成。双山-前郭北东向断裂及白城平台前缘嫩江北东向断裂也再度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怀德-伏龙泉-前郭隆起及白城平台进一步抬升,当今区内构造轮廓进一步显现。

除此,晚更新世作为松嫩断坳盆地内的突出的构造事件是松辽分水岭的隆起(长岭断隆)。遥感图像解译和地面调查可以看出,松辽断坳盆地中部有近东西向的隆起。这一隆起不仅是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分水岭,而且也是松嫩平原和东西辽河平原的分界线,历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注意。本次遥感调查认为,松辽分水岭是区内弧形断隆系作用结果的显示。根据弧形断隆系所切割的第四纪堆积,其主要形成时期应为晚更新世末(距今18000a)。该弧形断隆系的形成改变了本区的构造环境和物质环境。可以看出,本区晚更新世阶段构造环境较中更新世有了较大的不同。

2.气候环境

(1)晚更新世早期地貌、堆沉积物揭示的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早期(140~70ka)堆积物和地貌的研究认为,松辽平原东部波状高平原由亚粘土和亚砂土组成。根据上述亚粘土分布的空间位置、岩相结构特点和沉积过程中粘土颗粒呈均匀悬浮搬运形式(初本君,1988),该套亚粘土的成因为冲湖积,由它形成的平原称为冲湖积平原(波状高平原),是区内黑土形成的重要母质源区。下辽河平原由冲湖积黄土状亚砂土、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含砾的中粗砂透镜体等物质组成。其疏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气候偏干冷。

(2)晚更新世中期堆积物、地貌和生物揭示的末次冰期气候

松辽断坳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积物主要有风积、冰水堆积和冲湖积堆积等。风积物既有风积砂土堆积,也有风成黄土堆积。风积砂土组成风积平原,现呈构造岩片形式见于长岭弧形沙垄之间。风成黄土形成风积平原,主要见于本调查区的西部。遭受后来流水等外动力剥蚀切割,黄土平原已不连续,完整性差。风成黄土(70~30ka)和风积砂土形成于干凉或干冷的气候环境中,本区风积物和风积地貌可以揭示本区干冷的气候环境。

冰水堆积物主要见于本调查区西部洮儿河下游。其岩性为砂砾石层夹砂层或砂层透镜体,组成著名的洮儿河冰水冲积扇。很显然,本区冰水堆积物和冰水冲积扇的形成也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干冷冰期气候。

冲湖积堆积物主要见于本调查区东部乾安-林甸地区。其岩性为亚砂土,形成低平原地貌。

对晚更新世中期堆积物中的孢粉已作过许多研究。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夏玉梅和王曼华等对本区许多晚更新世堆积剖面进行过孢粉分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根据晚更新世中期本区植被的总特点可以看出,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气候是我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最干冷的气候时期。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来自西南的水汽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起到愈来愈明显的屏障作用,使我国内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出现干旱。

工作区西部受内陆气候影响,植物组成中的木本成分更为简单,松、云杉、桦等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蒿、藜含量增加,在蕨类植物中出现一定数量的耐寒冷的阴地蕨,代表了吉林工作区西部大陆性干冷气候环境的形成。晚更新世是吉林工作区西部沙漠的形成和扩大的主要时期。也是耐干冷的草原发育的主要时期。

近年,邓金宪等对本区西部双辽勃勃吐火山顶部的风沙堆积剖面进行过详细研究。该风砂堆积剖面形成于距今(7.69±0.6)×104a。风砂中孢粉含量极为贫乏,种属单调,代表干冷气候的蒿属、麻黄属等草本花粉含量较高,木本花粉仅有松、榆和榛属,且含量极低。古地磁研究表明,各风砂层中的磁化率和磁化强度为低值。上述诸现象可以看成是对末次冰期的响应。

此外,对本区多个晚更新世中期的第四纪地质剖面研究发现,本区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积中大都含有我国北方晚更新世中期标准动物群———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生活在距今40ka左右的地质时期,被认为是冰期气候的指示动物群或冰期气候的产物。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存在同样表明,本区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

由上不难看出,本区的堆积物、地貌、植被和动物群共同表明了晚更新世中期本区处于由干冷的冰期气候环境中。

(3)晚更新世晚期地貌、堆沉积物和生物揭示的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晚期(30~18ka),受横亘于松辽平原中部的长岭断隆影响,由湖积砂组成湖积台地和弧形断隆束构成长岭分水岭。湖积台地为全新世风积与风蚀作用提供母质。

本次在通辽剖面采集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组合以针叶裸子植物松为主,阔叶被子植物桦及胡桃、栎和榆为辅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反映古气候温暖湿润。

而下辽河平原的沈阳道义屯剖面,揭示的物质为湖积亚砂土,采集14C测年距今为(16765±160)a~(12530±135)a。孢粉资料反映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的植物组合特征,代表古气候温和较湿。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进入晚更新世以后,地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更新世中期发生的强烈地壳运动,松辽平原东部高平原开始抬升,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冲湖积粘土堆积物质露出水面,二级湖成阶地形成,为区内黑土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上升的高平原继续上升,剥蚀加剧,下降的西部低平原区不断下降,湖泊进一步萎缩,接受堆积。

晚更新世中期,在干旱气候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在松辽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形成风积黄土、砂土平原,东部湖泊萎缩,接受砂土的堆积。

晚更新世末,松辽弧形断隆形成,受其断隆控制,不但将原本相连通的晚更新世晚期古湖泊分解,形成西部地区断块与断坳相间的湖积台地和残留湖盆地貌组合;在松辽弧形逆冲断垄低洼部位和东部地区形成残留湖盆。并具备了当今所显现的松辽分水岭的基本形态。它的隆起除分割了松辽盆地湖泊外,也引起了松辽盆地内水系的若干变化,为当今松辽盆地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环境物质组成

晚更新世本区环境物质组成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堆积区的环境物质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是早期形成湖泊环境堆积了砂土物质;中期本区松辽断坳平原西部的奈曼旗、通辽、双辽、长岭、白城、镇赉、洮南、松原、乾安、瞻榆、通榆一带有大面积的风积黄土和风砂堆积。东部齐齐哈尔、大庆一带发育湖积砂土、淤泥物质堆积;晚更新世晚期为的湖积砂堆积,为区内沙化(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四)全新世(冰后期)地质环境

1.构造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全新世地质构造轮廓和构造运动由更新世演变而来。就地质构造环境而言,全新世地质构造环境与更新世晚期构造环境没有多大差异,所不同的是自有人类记录以来,特别是随着地质、地震观测仪器和大地测量仪器的研制和发展,定性、定量、定点和连续的观测和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已成为可能。例如,地震观测仪器详细记录了区内四平-长春-德惠断裂(四平断裂段)的新活动引起的地震。大地测量仪器记录了大兴安岭、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现阶段的隆升和下降等等。揭示出了本区全新世构造环境的变化。

2.气候环境及其变迁

全新世又称冰后期,开始于距今约1.1万年。全新世气候及其变化是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全球,还是我国疆域内(包括吉林工作区),全新世气候及其演变的研究都较详细。经典的欧洲全新世气候分期是由斯堪的纳维亚人布列特(Blytte)和赛南德(Sernander)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创立的。他们把全新世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期(表4-1)。我国陈承惠等(1976)、孔昭震(1982)和王开发(1981)曾分别对辽南、北京和沪杭地区进行过全新世气候划分。上述研究对本区全新世气候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新世又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

早全新世(1.1~7500a),从东西辽河平原奈曼旗东南剖面遥感调查结果分析,下部含炭淤泥层,距今年代为(11590±130)a。而孢粉组合属于含一定量阔叶被子植物之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较湿或轻湿。

中全新世(7500~2500a),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是气候最适宜时期,大庆-大安、长岭三县堡、前郭波拉屯和东西辽河平原、下辽河平原有多层泥炭形成。根据该期泥炭的堆积速率(最大0.4mm/a)、有机质含量(最大60%以上)、含砂量很少等特点,可以看出该区当时处于泥炭沼泽发育最佳条件时期,推测年平均气温3℃~5℃,干燥度<1,年降水量500~700mm,风砂固定,泥炭沼泽极为发育,沼泽中植物以芦苇为主,伴生有木贼、苔草、镰刀藓、睡莲等,其他植被松和禾本科占有相当的比例,是区内黑土形成时期。

晚全新世晚期(2500a~1100a),本区是以含有风砂和淤泥夹层的泥炭为代表。其植被特点,松较前趋于减少,蒿藜明显增加,同时出现麻黄属花粉,说明吉林工作区西部该期由疏林草原过渡到半干旱草原,泥炭植物残体以苔草为主,伴生有芦苇、睡莲、镰刀藓、木贼、鸢尾等。由于气候变为干旱,风砂吹扬,大量粉砂落入泥炭沼泽,致使泥炭中含有大量风成砂。

另外,在双辽地区多座古近纪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盾(丘)的顶部有厚约5m的风成砂堆积,在这些风成砂的表面发育一层厚30~40cm的黑灰色粉砂层。其形成年代为(5405±80)a(邓金宪,1998~2000)。在岗丘顶部发育有黑灰色有机质堆积的现象,在四平十家堡团山子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岗丘的顶部也有所见,这些高高耸立于平原之上的火成岩岗丘顶部的黑土层,显然非沼泽成因。该层黑土的形成表明,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显现出当时的气候是最宜于植被发育的有利时期。它的14C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该黑土层形成于中全新世大西洋期(气候最适宜期)。该现象说明,前中全新世形成的碎屑堆积物质,均可作为含粘土成分控制物质

3.地貌环境及其变迁

本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由晚更新世地貌环境演变而来,基本格局继承了晚更新世晚期地貌轮廓,并受长岭断隆和法库断块山岳丘陵的控制,形成以淤泥地平原为主体松嫩、东西辽河和下辽河三个低平原。河谷地貌为辅地貌环境。区内河流如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洮儿河、霍林河、东辽河、西辽河、辽河等河流的平原区河段、下游河段摆荡不定,河谷加宽,形成宽阔的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地貌及冲积平原地貌,河床摆动过程中遗弃的古河床形成当今所见到的牛轭湖河沼泽地貌等。

本区湖泊特别是风砂地区的湖泊产生淤积,湖盆变浅,水深变小,湖滨形成沼泽。

受耕作、樵柴和过牧等原因的影响,全新世局部地段沙漠活化,沙丘移动,有的叠加于晚更新世形成的沙丘和沙垅之上,形成复合沙丘和沙垅。

中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松辽盆地高平原区(冲洪积平原区)形成大面积厚层典型黑土。随着黑土区人口的不断迁入和大面积耕作,伴随着流水的冲刷和土被的流失,黑土地区新的冲沟不断增加,老的冲沟再度加深、加宽、加长。黑土分布的高平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这已成为当今黑土区的重要环境地貌问题之一。

4.环境物质组成

虽然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比较,本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没有多大的改变,显示出地表物质组成的相对一致性。但随着全新世内、外动力的作用及相互作用,随着人类对这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全新世环境物质组成也在发生不断的和深刻的变化。

首先,本区中全新世形成了黑土。虽然在工作区的山岳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平原的东部区和西部区,南部区和北部区,上升区和下降区,黑土的厚度有很大差异,但黑土的形成却标志着本区进入了一个新的第四纪地质环境之中。这是因为黑土不但大大改变了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形成,大大改变了自形成之后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本区当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和深远的。除此之外,在三个低平原区,形成丰富的含炭淤泥物质层是农业耕作的有利土壤,但受后期风沙运动、地下水位和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在东西辽河低平原表层,即含炭淤泥物质层之上被现代风沙所覆盖;而在松嫩低平原表层发生强烈的沙化和盐渍化作用,直接影响农业耕作的发展。

区内其他因素也改变着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流水等各种外动力对山岳、丘陵及高平原不断进行剥蚀,剥蚀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堆积于下游河谷中,形成新的堆积。人类对山岳和丘陵区矿产的开发和对平原区的开垦,以及对牧区的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也不断改变着这里的环境物质组成等等。

由此看来,上述原因所造成的本区全新世环境物质组成的改变是显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