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中学什么时候才能换校长啊?

如题所述

很早就听说浙江有个很棒的农村校长叫李辛甫,早可直到2011年七月,我到浙江新昌讲课时才偶然遇见了他。当时来去匆匆,没有与他细谈什么,只是对他不经意间说到的几个管理“招数”印象深刻——学生入学时,中考成绩只有校长和教务主任知道,而对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保密(学生毕业时可“解密”);九月底,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难度很小,重在“考习惯”,学生只要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习习惯校正得好,大都能考到90分以上,这样不把学生“考倒”的考试,意在使这些“二三流的生源”建立自信、形成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能“跳出”题海,要求教师“跳入”题海(教师的做题量是学生的三倍以上,学生所有的作业、试卷都由本校教师自编),学生的练习资料一律不订,而教师买多少资料,学校均给报销;学校设立的一项奖学金不奖励在校生,而是奖励那些走出校门后学有所成的校友……
凭直觉就知道,他是一位在管理上“有一套”的校长,结果上网一搜,果不其然。“写他的”和“他写的”东西都多得看不完,其中有专家这样评价他的学校:“澄潭中学是一所有思想、有品位、让人尊敬、令人感动的学校。”“澄潭中学的底子,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其成长的理念和路径,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2011年11月初,我来到澄潭中学(以下简称澄中),参加“走进教育现场:浙江省高中校长名校案例解剖式研修班”的活动。那几天,我一边不自觉地“被卷入”,与大家一起兴奋着、激动着;一边告诫自己,保持一种理性的、观察者的视角。我在努力捕捉着李辛甫带给我们的“意外感”与“陌生感”,我确信,能让眼前这三十几位不知听过多少报告且清一色的男校长“听醉了”(一位校长的描述)的那些稀缺的东西,就是我要寻找的“宝贝”,它一定与“人”相关,而非“事”的集合。
正好去澄中前刚读过《海底捞你学不会》,我很赞同宁高宁在《序》中对作者黄海鹰之高妙的那种解释:“海鹰总善于把管理学所有技巧性的理论一直追溯到人性本质的深度来拷问……”这样深度拷问式的研究,与我的一个认识——“教育说到底是人性的一种投射、一种职业表达”——极为合拍。我相信,校长怎么做人,也就怎么做教育。他的人性假设、人格倾向、生命底色、举手投足等等,无一不是最活生生的“引领”与“号召”。同时,这样的研究也特别适用于像李辛甫这样在“人性表达”方面很有“咂摸头”的研究对象。所以,尽管我知道它充满挑战,但还是想尝试着从这个视角,品味这位农村校长的品位。
在我眼中,李辛甫是个心里装着“大忧虑”的“一般知识分子”。他曾花很大的精力执著于对社会现象、民族心理,特别是人性问题的社会历史研究。“正是怀揣着这份国家责任和教育情怀,我一直穿行在理想和现实、想法和做法之中,不断寻觅教育的真谛。”这样的“公共关怀”与寻根问底,这样把教育放在“关系中”而追问其本质的研究视角与视野,使他在回到自己的教育实践时能够更确当地定位,从而得出“激活、培育、守护美好人性,是基础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价值使命与哲学境界”、“教育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等结论。
从这样的价值自觉出发,他把社会担当演化为一种自我诉求。我想,有了这份对“大责任”的看重,校长才可能获得囿于功利目的而无法获得的、真正强大的办学动力。在李辛甫看来,乡镇中学的校长在这方面的责任更大,因为他们的学生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只有学校办好了,孩子们才可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走出阶层固化的怪圈。说到这个问题,他一口气举了好几个例子:一位学生父亲早逝,大伯、叔叔把地都占了,妈妈带着她和妹妹艰难过活;她考上大学后,大伯、叔叔不仅还了地,还各拿出2000元支持她上学。还有一位贫困得平时谁也不肯借钱给他家的学生考上浙大计算机系,父亲为筹上学的钱而发愁,李辛甫建议他,把录取通知书拿给乡亲们看看,结果真灵,大家看到这孩子这么有前途,纷纷解囊相助……
同时,那种带有终极意味的价值感悟,那种将悲悯之心、宗教之怀(他特别喜欢那句话─“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上帝对人类的再次信任”)寄托于教育之中而掀动的内在的激情,导引着李辛甫纵情地投入、倾情地付出。于教育,他实在是个情痴,不知有多少事,都是他自讨苦吃、自承压力。最难的时候,1.76米的他,体重只剩下53公斤。尽管如此,“我却从来都没有辛苦感,只有温馨感,因为我喜欢教育!”浙江大学的刘力教授主张“校长要有黎明感”,而李辛甫笑言:“我比黎明还黎明!”
在研修班点评时,我用“纯爱”两个字来描述他对教育的这份痴情,他极为认同,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共识,即这样的“纯爱”与他个人的艺术世界、人文情怀、生活情趣密切相关。
他的办公室也是书房。除了满墙满桌的书以外(他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案头间从各处“淘”来的“清玩”也极为考究。虽然一时半会儿很难窥其堂奥,但在那缕缕沉香间,我还是嗅出了他浓浓的文化味道;在其疏朗有致、无言有色的书画间,我还是多多少少悟到了他别样的清怀雅抱。
说实话,李辛甫带给我的最大的“意外感”就是一位农村校长会活得那么高雅、那么精致。他“注定”爱写诗,名字中就沾了不少“诗气”─李白、辛弃疾、杜甫;他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还举办过个人书画展……
到澄潭的第二天,他带我去见了一个在佛学院教书法的好友。那天下午,我第一次听“尺八”(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曾失传),几近落泪;也第一次听他们那个艺术“圈子里”那么多撼动人心的故事。他们多是超功利的“业余者”,纯纯粹粹、“无缘无故”地热恋着艺术,在追求极致中合奏出“纯爱”的交响。在这交响中,我仿佛一瞬间就在李辛甫身上找到了干干净净的“艺术人”与干干净净的“教育人”的那种相契相通;从他常态的非职业的生活中,找到了他“这样”办学的根据。
深度进入某一具体的艺术样态,并与一帮极有品位的朋友交往,使李辛甫对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有着别样的体悟,“艺术大餐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享受,更是美好人性的培育”。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他做美育的与众不同——澄中有两个合唱团、一个民乐队、一个铜管队,乐队训练全部纳入教学计划,与比赛无关;学校的音乐铃声均为经典名曲,每节课都不同,关键是,无论哪个学生都能说出曲名、作曲家乃至乐曲的意义(学校有相关内容的教学);每年五月以班为单位组成合唱团,唱响“红色经典”,有人问:“放歌五月,不怕影响高考?”李辛甫笑答: 这正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一个秘诀!”……
在澄中期间,我正赶上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这次的艺术节持续两个月,共12项活动,包括美国的艺术大师来校交流)暨世界名曲合唱会震撼开幕。说“震撼”,是因为身着不同的专业演出服(孩子们在网上“淘”的)、在不断变换的大屏幕的映衬下唱着《乘着歌声的翅膀》、《欢乐颂》等经典名曲的“演员”,是澄中全部2221名学生(各班轮流上场,整个活动持续一天)!那朴素的“奢华”与绚烂,带给我无限的感动。我边看边想,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在高中三年,每个人都至少有六次登台演出的机会(每年五月和十月的合唱节都是全员参与),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啊!坐在我旁边的李辛甫说:“我就是要让孩子们‘附庸风雅’,我相信,慢慢地,他们会真的风雅起来!”
“教育之美:一种生命的形式”,这是我写过的一篇小文的题目,在澄中,我对这样的“生命的隐喻”有了更深的理解。
做校长15年,李辛甫已显得十分成熟,无论做人做事,都有一种特殊的张力,给人一种做“通”了的感觉,认真但不过分纠缠,于是也就少了许多纠结,多了许多享受。
最后,我们来看李辛甫的几段“语录”吧─
人生三境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方寸即是莲界,大地尽作蒲团。
创新不是颠覆传统,坚守传统有时比创新更难。
未来有多近,在于你想得有多远。
幸福感就是一种感受,与财富无关,但与计较不计较关系很大。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不敢犯错,机制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想犯错的人不会犯错。
而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悉心把玩的是他那个最朴素的“语录”——
“教育真的蛮有味道”!

他不是挺好的吗?校长换届一般要几年 像教育局有些任免的有试用期为一年 有些没有试用期 可能4年换一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2
呵呵 你是学生啊?你们校长怎么了追问

太邪恶了

追答

哦 海南的校长吧 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