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貌”

如题所述

基本字义
1. 面容:面~。容~。~相。以~取人。 2. 外表的样子:礼~。~合神离。道~岸然。 3. 外观:全~。 4.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5. 描绘,画像:“命工~妃于别殿”。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豹省,皃( 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2.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
皃,颂仪也。——《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貌甚寝。——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貌妍(容貌美丽);貌寝(相貌丑陋、消瘦);貌状(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4. 外表的形象,外观 [outward appearance]
貌恭而心不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貌为风厉(表面上做出严厉的样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况;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内在不同) 6. 神态,面部神情 [expression;countenance]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说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貌禅(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样子) 8. 通“緢”。细微的丝 [filament]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 详细字义
〈副〉
1. 表面上 [superficial;ostensible;seeming]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貌受(表面上接受);貌是情非(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貌离神合(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貌合神离(表面上关系很亲密而实际上怀有二心。同貌合心离);貌敬(容貌恭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第2个回答  2018-07-05
  文言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而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甲骨文:殷朝和周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有实物可证的最早的汉字。
  隶变:文字学上指篆书改写成隶书的经过。
  词义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秽气。
  词义扩大:指一个词的意义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包括肉、禽、蛋等主食以外的食物。
  【说明:不同的教材,概念的定义不同。这些名词解释可供参考,不属于指定教材的定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