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1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旧题苏武作

结发:古时候,“结”通“髻”,髻,挽发而结之于顶,结发最初之意即总发。

一、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如《李将军列传》,“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此用法最近原义。

二、唐代晁采《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古时,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自己不能解开,因为《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五彩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之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是夫妻关系的信物。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汉代时,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丈夫就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
第2个回答  2008-11-13
我来回答 哈哈
是这样啲:我们中国人管原配夫妻叫“结发夫妻”,缘由何在?
这缘起于古代男女结婚的仪式,双方在喝交杯酒之前要各剪一缕头发,挽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这么做的含义是什么呢?首先,头发在古人心目中相当重要,头发代表着文明社会的礼仪风范,所以那时人一生也不会轻易地剪头发,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情。结婚算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要剪一缕头发表示婚姻的重要性和荣辱与共。此外,头发是肾之精华,心之血余,从生理上讲,男女的第一次结合就是精血的结合,所以把双方剪下来的头发挽在一起就象征着血脉相融。再有头发是人体当中永不腐烂的东西,是一种关于爱情永恒、白头到老的美好期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