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如题所述

网上有很多用胶片拍的照片很正常,现在有很多忠实的胶片爱好者,仍然在用胶片相机拍摄。特别是中大画幅的相机,用胶片拍的就更多了。
用胶片拍摄,冲洗出来之后可以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也可以进行电分扫描,上传到电脑上。而上传电脑之后,就变成了数码照片,当然可以进行后期处理,只要技术有保障,效果不会比胶片看着差,不会像楼上说的那样失掉胶片真实感。恰恰相反,良好的后期,更能展现胶片的色彩和质感。此外,也可以对胶卷,即我们说的底片进行底扫。而如果是负片进行底扫之后,还要在电脑上进行反向,去除底片色罩,图像调整等等后期操作,比较麻烦。如果是使用反转片拍摄,再底扫到电脑,效果非常棒!
胶片相机没有数码相机方便,可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

3.1.胶片拍摄的照片宽容度很大,细节保留很丰富。比如在逆光或者大光比(受光部很亮,背光部很暗)环境下,使用数码相机很容易出现曝光过度或者不足的情况,从而失掉亮部或暗部细节。而用胶片就会好很多,即便曝光不足好几档,也会有细节保留。同时保证了高光不会过曝,甚至还可能有意外惊喜。

3.2.胶片色彩很好。当然这个就是见仁见智,数码相机的色彩也不错,胶片冲洗要经过暗房进行色彩处理,数码也要后期调整。但总的来讲,因为胶片种类多样,反转片,负片等等,每一种又有不同型号,所以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色彩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各自的味道,所以受很多人追捧。

3.3.胶片有所谓“颗粒感”。很多人喜欢用胶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颗粒感”,甚至认为这就是胶片独特的“质感”。其实这个东西最没意义。先不说就目前的数码后期技术,很容易就能模仿出这种“颗粒感”的效果,比如Lightroom里面直接就有预设,套用就行,还不需要自己动手。就算是胶片,也有大部分是没颗粒感的,特别一些感光度极低的胶片,拥有超乎寻常的细节表现,极其出色的画质,相反一点颗粒也看不出来。所以因为“颗粒感”使用胶片,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5
摄影讲究底的大小,其次才是分辨率。越大的胶片,成像就比小的胶片要强好多,换到数码相机的概念就是CMOS面积越大,成像越好,分辨率在面积大小上反而是次要因素。佳能5DIII拍的照片,比较起来还不如几年前的老飞思1000万像素的120数码后背。
所以一般的胶片相机都是135画幅的全幅,数码全幅相机(也是135画幅)的价格相机带镜头没个小2W拿不下来,而一般的胶片单反相机2、3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拍出来的就是全幅的底片,用专业地扫比如尼康9000ED扫描之后,很接近全幅数码单反的出片,比一般的截幅单反强不少,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全幅摄影方案。另外中画幅和大画幅使用胶片的非常多,主要还是价格因素,中画幅的数码相机比如哈苏的新款120相机,单机身就接近20万了,一套下来基本2、30万没商量。而一套胶片现在哈苏差不多1-2万而已。

胶片色彩好,这点可能很多人会有不同意见,认为有了PS之后,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其实就算有PS,照片本身得有一定的色彩基础才行,原来的照片色彩越好,PS的效果就越好。胶片的宽容度很大,细节非常丰富(细节不是分辨率,可以参照天空云彩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胶片的色彩过度基本属于无级过度,数码的色彩过度是有级的。这个很好理解,胶片的色彩就像水彩画,颜色之间的过度是一笔呵成、无缝衔接,数码就像是彩色铅笔素描,分辨率很高,色彩之间的过度生硬。这是先天决定,胶片上是无数的银盐颗粒,一张135胶片大约有几千万到一个亿的颗粒,越是专业的胶片颗粒越多,这些颗粒可以理解成像素点,像素点越多,颜色的过度越好,同样的因为物理属性使然单颗银盐颗粒还能容纳两种甚至数种不同的色彩。而数码呢,一个像素点只能容纳一种色彩,自然颜色生硬,只有等数码的像素点做到比银盐颗粒更小,才能打破胶片色彩过度好的神话。

上面说的是理论值,胶片的不可预知因素太多了,随着时间银盐颗粒是会结晶的,几个颗粒结晶成一个大颗粒,颗粒有大有小,造成胶片颗粒粗糙的问题,还有就是冲洗、保存、温度等等影响,都会产生结晶现象,严重影响胶片,另外扫描技术的制约,不管怎么扫描最后还是要数码CMOS来作为感光基础,所以很难将胶片100%转化为数码,损失基本都大于60%以上,胶片数码化之后效果往往不如数码直接拍。但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胶片的效果基本得到全面发挥。以前跟摄友做过比较,徕卡M6和徕卡M9,同样的镜头,同样的场景,用反转片拍出来的底片用幻灯机投影,对比M9全幅数码照片投影,结论几乎一面倒,胶片的投影效果更好,画面更细腻,色彩和细节更丰富。

不管怎么说,数码取代胶片始终是大势所趋,135画幅的胶片差不多到了夕阳,120胶片还有比较长的一段生存空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