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有哪些成果?

如题所述

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进行组型分析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分析,陈瑞阳(1982)利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iemsa染色方法研究中国3种野生稻的染色体核型,获得如下结果:普通野生稻的染色体中,1对具中部着丝点,10对具次中部着丝点,即K(2n)=24=2Am+20Bsm+2tCsm;药用野生稻K(2n)=24=4Am+18Bsm+2tCsm;疣粒野生稻K(2n)=24=6Am+16Bsm+2tCsm。试验中发现疣粒野生稻染色体最长,为5.085~2.165μm,相对长度为13.45%~5.15%;药用野生稻次之,5.035~2.618μm,相对长度为13.18%~5.24%;普通野生稻最短,4.028~2.004μm,相对长度为12.2%~5.9%。3种野生稻都是1对染色体具次缢痕,另一对有随体;普通、药用野生稻随体在第4对染色体上,疣粒野生稻则在第5对染色体上。

田自强(1980)采用Giemsa分带技术研究了9种野生稻染色体带型,发现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染色体带型与栽培稻相似。其1、2、3、5四对染色体为着丝点带(C/C);4、6、7、10四对染色体为短臂全带,长臂着丝点带(W/C);8、9、11、12四对染色体为全带(W/W),未发现有随体。

褚启人(1984)研究东乡普通野生稻的结果,其染色体具3个中部着丝点,8个次中部着丝点,1个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Ⅶ与核仁相近,染色体绝对长度为64.4~18.7μm,与栽培稻杂交育性正常,染色体组型认为是AA。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