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省份放宽报考公务员35岁年龄限制,考公务员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就业趋势吗?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今年,公务员考试有了一些变化。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启动了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其中27个省份将在本周末拉开考试的序幕。

考公务员不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趋势,但是进入到财政供养体系中,可以算作一个主要的就业趋势。

先说后者,大家理解的财政供养人员,很多人会将其归为狭义的公务员。实际上,这里面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也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按规定临时聘用的人员,还包括由公 共 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这个范围很广,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是靠财政发工资的人员,基本都是财政供养人员。这里面既有我们理解的公职人员,也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公立学校的老师,还包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各类公益性岗位。

财政供养人员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机构和编制改革,目前已经保持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的状态。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的招录,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国考、各地省考、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各地人才引进考试、各地教师考试、社区工作者考试、各地辅警考试等等,这些最后汇聚到财政供养人员这个序列中,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务员,一部分是事业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临时聘用的合同制财政供养人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财政供养人员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个主要去向。

但这不意味着公务员成为就业的主要去向。去向是,你已经考上了。2022年,加上国考、各地省考,全国约招录20万公务员,但当年度不算农村,仅仅城镇新增需就业劳动力就达到了1600万,这其中还包括一千万多一点的高校毕业生,你算一下,这个就业去向算主要趋势吗?哪怕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最后能上岸的也不过才2%而已,更何况这个分母还要不断地被稀释。

所以考公务员不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趋势,因为根本不会招那么多公务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3
考公务员不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趋势,但是进入到财政供养体系中,可以算作一个主要的就业趋势。

先说后者,大家理解的财政供养人员,很多人会将其归为狭义的公务员。但事实上,财政供养人员的范围很广。从行政的定义来说,财政供养人员指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机构和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人员工资福利、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实际上,这里面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也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按规定临时聘用的人员,还包括由公共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这个范围很广,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是靠财政发工资的人员,基本都是财政供养人员。这里面既有我们理解的公职人员,也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公立学校的老师,还包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各类公益性岗位,比如公益岗性质的环卫工人、乡镇公益岗等等。

这也就造成了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不一,有一些自媒体鼓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实际上就是把所有工资由财政负责的人员都算进去了。如果要是精确到一些固定的岗位,这个数字大约在5100万左右,既总量保持在710万左右的公务员,参公、党群、工会妇联工作人员等1300万,以及事业编制3100万,占劳动人口的6%左右。

当然,财政供养人员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机构和编制改革,目前已经保持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的状态。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的招录,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国考、各地省考、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各地人才引进考试、各地教师考试、社区工作者考试、各地辅警考试等等,这些最后汇聚到财政供养人员这个序列中,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务员,一部分是事业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临时聘用的合同制财政供养人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财政供养人员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个主要去向。
第2个回答  2023-02-23
考公务员不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趋势,但是进入到财政供养体系中,可以算作一个主要的就业趋势。

先说后者,大家理解的财政供养人员,很多人会将其归为狭义的公务员。但事实上,财政供养人员的范围很广。从行政的定义来说,财政供养人员指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机构和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人员工资福利、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实际上,这里面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也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按规定临时聘用的人员,还包括由公共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这个范围很广,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是靠财政发工资的人员,基本都是财政供养人员。这里面既有我们理解的公职人员,也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公立学校的老师,还包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各类公益性岗位,比如公益岗性质的环卫工人、乡镇公益岗等等。

这也就造成了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不一,有一些自媒体鼓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实际上就是把所有工资由财政负责的人员都算进去了。如果要是精确到一些固定的岗位,这个数字大约在5100万左右,既总量保持在710万左右的公务员,参公、党群、工会妇联工作人员等1300万,以及事业编制3100万,占劳动人口的6%左右。

当然,财政供养人员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机构和编制改革,目前已经保持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的状态。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的招录,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国考、各地省考、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各地人才引进考试、各地教师考试、社区工作者考试、各地辅警考试等等,这些最后汇聚到财政供养人员这个序列中,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务员,一部分是事业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临时聘用的合同制财政供养人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财政供养人员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个主要去向
第3个回答  2023-02-23
你好,虽然说现在已经放宽了报考公务员年龄的限制,但是公务员的岗位也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放宽了考公35岁年龄限制,有人因此认为考公务员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趋势。我认为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之所以我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放宽35岁年龄限制并不会大幅度增加考公人数、目前考公热度已经足够高不会再高了,以及公务员工作岗位数量有限不会成为就业的主要趋势这三方面原因。
1 ,放宽35岁年龄限制并不会大幅度增加考公人数。
虽然放宽35岁年龄限制会增加考公人数,但是这个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在自己的事业上工作多年,取得了稳定发展的状态,他们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现在的稳定工作而去考公的。另外35岁以上的人在考公的人群当中并不占优势,因此不可能因此而大幅度增加考公人数。
2,目前考公的热度已经足够高了,未来不可能再高了。
目前来说,考公的热度非常之高,已经达到了竞争非常激烈的程度。这样的状态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高度,继续提升热度缺乏足够的动力,即使放宽35岁年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升考公的热度,因此考公的热度不可能再有更高的状态了。未来考公的人数会逐渐稳定。
3,公务员工作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成为就业的主要趋势。
虽然考公的热度非常之高,但是考公务员却不可能成为的主要就业趋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公务员工作岗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那么多求职者的需求,因此考公成功的人数不可能太多,于是这种选择也就不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趋势,而只能成为一种大家选择就业方向。
第4个回答  2023-02-23
考公务员不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趋势,但是进入到财政供养体系中,可以算作一个主要的就业趋势。

先说后者,大家理解的财政供养人员,很多人会将其归为狭义的公务员。但事实上,财政供养人员的范围很广。从行政的定义来说,财政供养人员指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机构和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人员工资福利、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实际上,这里面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也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按规定临时聘用的人员,还包括由公共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这个范围很广,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是靠财政发工资的人员,基本都是财政供养人员。这里面既有我们理解的公职人员,也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公立学校的老师,还包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各类公益性岗位,比如公益岗性质的环卫工人、乡镇公益岗等等。

这也就造成了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不一,有一些自媒体鼓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实际上就是把所有工资由财政负责的人员都算进去了。如果要是精确到一些固定的岗位,这个数字大约在5100万左右,既总量保持在710万左右的公务员,参公、党群、工会妇联工作人员等1300万,以及事业编制3100万,占劳动人口的6%左右。

当然,财政供养人员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机构和编制改革,目前已经保持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的状态。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的招录,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国考、各地省考、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各地人才引进考试、各地教师考试、社区工作者考试、各地辅警考试等等,这些最后汇聚到财政供养人员这个序列中,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务员,一部分是事业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临时聘用的合同制财政供养人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财政供养人员已经成为了就业的一个主要去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