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古河的农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古河镇耕地面积3130公顷,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小麦、棉花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是全县农业大镇。
1981年责任田到户,农业劳动效率普遍提高。农村开始普遍推广杂交稻两段育秧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狠抓秋种四改质量,水稻平均亩产由原来的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农民除留足口粮外,都有余粮出售。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增加,截止2005年底,全镇有手扶拖拉机5300台,大型农机耕具200台,粮食总产量达390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890万公斤,棉花总产量6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20元。
自然灾害 古河镇每年6-8月为汛期。1991年5月18日至7月13日历时56天,滁河最高水位16.69米,超出警戒水位3.2米,全镇19个村,222个村民组受灾,总计损失3600万元。2003年6月26日至7月14日,连降暴雨498毫米,滁河水位猛涨至16.24米,受灾田亩2万多亩,造成76户184间房屋倒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
2001年遭受百年未遇大旱,5月28日至8月8日,全镇总降雨量仅23.9毫米,日蒸发量达12毫米。全镇3.9万亩水稻,2.3万亩受旱,1.8万亩旱作物,1.5万亩受旱。农作物绝收2万亩。全镇20个村54个村民组人畜用水困难。特别严重的王山集村小阮、王庄村民组,周湖村山咀、周庄村民组、大徐村下吴庄村民组,钱李村李小集村民组,独山村肖集等5个村民组,中圣村的小武、中圣等4个村民组,人们的淘米、洗菜、洗澡水都积聚下来作为牲畜用水。
2003年春夏之交全国发生非典型肺炎,全镇干群共抗非典,措施得力,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2004年全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晋集村4个村民组发现疑似病例,共焚烧、掩埋家禽1500余只,直接经济损失3万余元,防控措施到位,没有造成扩散。
2005年9月,受台风和秋汛影响,全镇部分水稻倒伏,庄稼被淹,15000亩农物不同程度遭受损失。
水利 汪坂、晋集电站属驷马山灌区引江配套工程,建于1978年。2003年汪坂电站总投资1365万元,改造电力机械设备及灌区配套工程,比原装置提高了二十个百分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9万亩。
2005年大干滁河1100米滁河标准堤建设。
林业 古河镇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354公顷,绿色长廊10公里,四旁植树80万株,村庄绿化35个,森林覆盖率为16%。1985年全镇林业用地面积114公顷,1999年全镇实施万里绿色长廊10公里,四旁植树40万株,2003年全镇共实施退耕还林260公顷。2004年10月底,引进了一个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光大木业,新建了4个私营木材旋切加工企业,改变了已往木材加工小打小敲的局面。
为落实全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全民兴林的大好局面,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截止2005年12月,已完成了全镇80%的集体林场、路、渠道林权转让,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水产 1985年,古河镇从事水产养殖120人,养殖水面不足400公顷,采取粗放养殖,鱼种较单一,年产量8.5万公斤,年产值350万元。1990年以后,实施“渔业致富工程”,由普通养殖基本转向精养,特种养殖鱼池有所增加,如鳜鱼、黄鳝、泥鳅、甲鱼等,同时引进新品种——黄桑鱼、叉尾鲴。2003年,养殖户陈昌元投资200多万元在民新圩办起了400多亩水面的养殖场。2005年,养殖户吕仁保投资1万元搞起网箱养殖黄鳝,经济效益较好。培育一批水产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每天把水产品销往南京、连云港等大中城市。截止2005年,古河镇养殖水面687公顷,年产量19.47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129%,年产值1200万元,较1985年增长24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