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乐府的白居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出生于今河南新郑。他以刑部尚书致仕,但因他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多称其白傅或白太傅。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19、《唐诗纪事》卷50、《唐才子传》卷6及元稹《长庆集序》等文。
白居易是个少年天才。约在16岁时,他就写下了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受到了当时著名诗人顾况等的激赏。公元800年,他考中进士;6年后,他从小小的县尉干起。正是县尉这个需要整天与百姓打交道的官职,使他亲身体会到民间疾苦,为他后来创作“新乐府”诗歌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但在这一阶段,他创作的诗篇最著名的却是《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谏官,开始创作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其中颇多名篇,如《上阳白发人》描写了一位“入时十六今六十……一生遂向空房宿”的老宫女,《新丰折臂翁》刻划了一位“无奈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暴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的老翁,《红线毯》发出了“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愤怒的呼声,《卖炭翁》则抨击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宫廷掠夺。此外,《秦中吟十首》也表达了类似的含意,如《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如《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些作品,正如白居易自己在《新乐府序》中所称:“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确无愧于自己的宣言。
白诗在当时就广受欢迎。他在《与元九(稹)书》中不无得意地写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我)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稹也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这些关心民间疾苦、饱含人道主义关怀的诗篇,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白居易还有篇《花非花》诗值得注意:“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实在让人摸不清他写的是花、是雾、是梦、抑或是艳遇,堪称最早的“朦胧诗”。
目前较好的读本是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较好的选本是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的《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99年5月21日09时44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