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招了上千名博士 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崩盘?

如题所述

在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中,中海凭借其出色的半年报成绩,以权益销售额行业第一、全口径销售第三的佳绩,逆市增长了惊人的30.1%。他们的低负债率策略无疑是他们稳健发展的关键。然而,碧桂园的故事却有所不同,尽管曾经引进了大批博士精英,包括9年前从中海跳槽而来的吴建斌,试图复制中海的严谨负债管理和高管培养模式。


高标准的招聘与人才培养

碧桂园自2014年起,便以高标准招聘博士,杨国强主席不仅提供了高薪,还推荐他们阅读如《经营未来》这样的书籍,以提升战略思维。吴建斌观察到,杨国强的思维与李嘉诚有所不同,后者注重独立思考和个人成长。杨主席的书单丰富多样,从《富甲美国》到《经营未来》,他以李明博为例,强调了全力以赴的重要性。


然而,当吴建斌初次接触杨主席,他被要求阅读《我梦想中的碧桂园》,杨主席希望将这种企业理念深入员工心中。吴建斌曾期望杨国强能效仿李嘉诚,建立研究团队进行多元化投资,但杨国强的决策倾向却更倾向于专注房地产业务。


转折与挑战

在碧桂园的早期,杨国强给予吴建斌决策权,但吴在尝试资本运作时遭遇挫折,他逐渐意识到房地产才是公司的核心。2015年,杨国强在审议会上坚定表达了对房地产的信心,这与吴建斌的期望有所偏差。2018年,沈岗因理念不合被调整,吴建斌团队面临人事动荡。杨国强坚持在三四线城市布局,对于李嘉诚的多元化策略,他似乎并不完全认同。


尽管碧桂园在调整策略后,试图应对挑战,但人事变动和对非直接效益的博士的质疑,反映出公司内部对于人才价值的重新审视。吴建斌的书揭示了碧桂园对博士人才的深层考量,他们期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执行力。


杨国强的领导风格强调执行力,他举例莫言的获奖,认为即使有伟大的思想,若缺乏执行,也可能被视为能力不足。他疑惑,为何投入大量资源和招揽的博士未能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像清华大学毕业并拥有高管经验的“成博士”那样。这些成功案例提醒我们,人才的转化和执行是碧桂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来自《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和《碧桂园 差点掌握核心科技》,这一系列事件在H楼市微信公众号上引起了深入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