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义三者关系的理解如下:
仁、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仁是一种道德品质,即为人之道;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社会规则;义则是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拓展知识:
“仁”这个字是单人旁加一个“二”字,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让老师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仁”,孔子用两个字回答:“爱人。”后来孟子做了概括:“仁者爱人。”
所谓“仁”首先是以人为本,人的身体与生命,人的精神尊严,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关心和尊重的。譬如有一个故事,孔子的马棚失火,首先问有没有伤人,不问马。在那个时代,家奴与马都是贵族的家产,但孔子最关心的是人。
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于有人想出有泥土来仿制人来殉葬都加以严厉的批评,这说明他爱人的思想。
“礼”,孔子的时代,已经是春秋时代,称为“礼崩乐坏”,因为周朝那套维持天下秩序的礼仪都崩溃了,作为贵族后代的孔子很着急,他要克己复礼,他希望所有的人约束自己,那么“礼”是什么?礼就是外在的道德秩序。
也有一种说法,“礼”是一种差序格局,将区分等级和差别的。而乐是讲究和谐,讲究调和。
"义”。儒家喜欢讲义利之辩,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这个“义”比较倾向于解释为适宜的“宜”字。就是去做适宜的事,做应当做的事。这个比较偏向于伦理学的思想,就是按照人生的各种形式规范,比如亲情伦理,夫妻伦理乃至行政伦理,关羽被称为武圣人,就是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合宜的,符合当时社会上人的“朋友之道”的认知。
最后总结一下,仁是内心的德行,礼是外在的规范,义是形式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