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通假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 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见:同“现”;出现,露出来。动词。“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动词。“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同“俱”都,全,副词。“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距:同“拒”;抗拒。动问。“或走,或闭门旅距。。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离别。动词。“辞决而行”。 掘:同“倔”,顽强,固执。形容词。“掘强沙塞之间,” 抗:通“亢”;高。形容词。“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不适应。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雷:通“擂”;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儽:通“累”;堆矗,积累。动词。“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累:通“摞”;捆绑犯人的大绳子例句中作。捆绑。讲,与“臣”一起指。俘虏。”“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栗:同“栗”;发抖。动词。“栗深林今惊层颠。”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列:通“裂”;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名词。切成块状的肉。名词。 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而直为此廪廪也。” 陵:通“凌”;凌侮。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流离:同“淋漓”;沾湿的样子。形容词。“两股间脓血流离。” 陇:同“垄”;高地。名词。“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录: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戮:通“勠”并力,尽力。动词。“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裸体。名词。“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茆:同“茅”;茅草。名词。“覆之以茆。” 没:同“殁”;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陌:通“百”;量词。“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畮:同“亩”土地面积单位。量词。“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内:同“纳”,放人。动词。“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那:同“挪”;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呐:同“讷”;说话迟钝或口吃,的句中的“只听得差拨口里 孽:同“孽”;灾害,罪恶。名词。“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O--T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动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矉:同“颦”;皱眉头。动词。“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蕲:同“祈”;求。动词。“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契:同“锲”;刻,动词。“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 躈:同“噭”;一说是肛门。名词。牛羊蹄躈各以千计。”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捕捉。动词。“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去:同“弆”;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郤:同“隙”;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輮:通“揉”;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蒻:同“箬”,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W--Z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郤:同“隙”;隔阂,嫌怨。名词。“令将军与臣有郤。” 孅:通“纤”;精细。形容词。“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县:同“悬”挂着。动词。“胡瞻尔庭有县廛兮?” 县:同“悬”;挂,动词。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乡:同“向”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同“向”;对着,朝着。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飨:同“享”;受。动词。“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向:通“响”;响声。名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 羞:同“馐”;食物名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市。名词。“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积聚,储藏。动词。“故其畜积足恃。” 炎:通“焰”;火焰。名词。“顷之,烟炎张天。”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饮宴。名次。“集宾友酣燕。” 燕:通“宴”;玩乐。“桓公每游燕,辄命袁、伏。” 阳: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诺,。” 邀:同“要”要挟。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要:同“邀”;约。动词。“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拦住。动词。“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耶:通‘爷”;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太甚。副词。“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同“已”;止。动词。“无以,则王乎?” 佚:同“逸”;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逸:通“佚”;散佚。动词。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明(天)。名词。“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通“荫”,树荫,名词。“也傍桑阴学种瓜。”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更。副词。“殆有甚焉。”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豫:通“预”;预先,事先。副词。“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名词。“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圆:同“圆”;圆形。名词。“多平方,少圆。” 芸:同“耘”;锄草。动词。“植其杖而芸。” 暂:通“渐”,欺诈。动词。“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名词。“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曾:同“增”;增加。动词。“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名词。“与旃毛并咽之。” 沾: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震动。动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振:同“赈”;救济。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征:同“徴”;证据。名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同“肢”;肢体。名词。“为长者折枝,”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祗:同“只”;只是。副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通“值”;价钱。名词。“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直:通“值”;值得。动词。史进道:“直什么?” 直:通“值”;价值,动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陼:同“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朝发枉陼兮,夕辰阳。”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住:通“驻”;动词“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转:通“啭”;鸟宛转地叫。动词。“蝉则千转不穷。” 椎:通“锤”;兵器。例句中前一个“椎”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状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 鄙。”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兹:通“滋”副词。兹,更加。“赋敛兹重”。 咨:同“谘”;询问。动词。“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振:同“震”;震动。动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