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是”有哪些意思以及用法?

如题所述

    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

    意思: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虚词类:

    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2.实词类: 

    “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