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

如题所述

2015年之前,中国养老保险“双轨制”备受诟病。改革后,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果仍须检验。以工资和养老保险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衡量指标,比较中关两国改革前后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效果(再分配效果),发现两国在改革前的制度聚焦于公务员本身,而改革后均考虑了公务员与其他群体的协同发展。未来中国养老保险须避免在改革后进入“隐性双轨制”,关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不平衡、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差异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性别收入差距。
在2015年的中国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中,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参照企业职工进行了顶层设计。经过数年的改革推进,曾经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弊端是否已被消除?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收入的再分配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效率至上的美国在20世纪末对其联邦政府雇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平衡公务员和普通国民的养老保险方面有无可取之处?这些都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2015年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之后,相关研究涉及了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是底线公平、改革需重视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影响、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性、改革对财政和单位支出的影响以及改革后财务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其中又以关注养老金替代率和职业年金两个方面较为集中。
在养老金替代率方面,多数研究对2032-2052年期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和“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的波动区间进行了预测,认为未来替代率的弹性会更大。其中部分学者还关注到改革后的制度设计会导致两性之间养老金替代率差距拉大。
在职业年金方面,一类研究分析了职业年金的积极作用,比如推动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事业单位养老待遇不降低和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另一类研究则关注职业年金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建议,比如美国过于重视职业年金单一支柱导致债务规模扩大、中国目前的职业年金制度设计不能灵活选择缴费比例,为此,学者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建立科学的职业年金治理机制以及职业年金总体适度缴费率应在9.75%-12.91%之间。
从近年的研究看,学者们较为重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的制度设计细节和实施效果。现有研究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两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但是却没有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再分配结合,进行更为系统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沿着这一思路,以美国作为参照,梳理中美两国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制度变革,以工资和养老保险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衡量指标,反思制度设计和制度效果(再分配效果),提出改革需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尤其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两性之间的养老金差距。未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工资、养老保险需要协同发展,比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需要统筹、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发展需要兼顾。在这些方面,美国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来源:人口与经济 (2020年06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