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皇子李承乾为什么没有做成皇帝?

如题所述

因为李承乾身有腿疾,不良于行。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

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最后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李承乾自幼明聪好学,而且态度谦逊,本该有大好前途,但李承乾长大后却产生了叛逆心理,对李世明阳奉阴违。

扩展资料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

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4

因为李承乾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还进行谋反。导致被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

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太宗不在京城时,常常让他代理政事。但李承乾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

在审问齐王祐叛乱谋逆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干承基在传讯中供出了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贬作平民,囚禁于右领军。又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初七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多久,便猝然死去。

扩展资料:

李承乾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为名。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为恒山郡王。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

太宗即位,于武德九年(626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

贞观八年(634年),加元服。贞观九年正月甲申,纳太子妃苏氏。

成年后,李承乾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后因唐太宗处死太子的宠童称心,父子关系也逐渐恶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23

武德年间,李承乾作为皇孙,受封中山郡王,仁孝纯深。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聪明仁爱。唐太宗爱子有加,派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悉心辅佐和教导。

李承乾身有腿疾,不良于行。李承乾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贞观十六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李承乾去世后以国公之礼下葬。唐玄宗时期,其孙李适之成为宰相,追赠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谥号为愍,迁葬于昭陵。

扩展资料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