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三星堆有哪些最新发现?

如题所述

《古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咨询会议2020》在广汉举行,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对今后的发掘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三星堆遗址遗址遗址遗址地区又有新发现,高大的青铜雕像,神秘的青铜面具,象征力量的金杖1986年,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发掘,出土文物众多精美而又独特神秘,一举震惊世界。不过,三星堆仍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明年我省将组织实施“三国古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重点开展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聚落考古、祭祀地区考古等工作为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由此,三星堆遗址区新发现浮出水面。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冉红林说,1986年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的发掘是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什么是祭祀坑的堆积?”"两个祭祀坑的年代关系是怎样的?""祭祀坑和该地区其他遗迹有什么关系?"带着问题,考古学家通过洛阳铲、地沟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开始了新一轮的考古勘探。

  34年前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青铜器残缺不全。“失踪的部分埋在别处了吗?”"这一带有没有新的祭祀坑?"这些问题也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激动人心的发现层出不穷。就在一号和二号祭祀坑周围,几个月内有新的发现。

  在专家咨询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三星堆祭祀区建立了立体、综合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过程中的文物安全。该系统包括制定发掘前的实验室考古计划、各类文物出土后的应急保护计划、祭祀区的环境和土壤监测等。考古实验室正在考古发掘现场施工。今后,如果在祭祀区出土象牙甚至丝绸等易碎文物,将在第一时间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考古将采用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介入科学发掘。同时,对祭祀坑的性质、出土器物的制作和铸造工艺的学术研究将同时进行。

三星堆遗址的这一新发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科学方法指导下的成果。建议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建立野外考古管理平台,重视祭祀区考古研究的整合。虽然发掘尚未开始,但早期的考古勘探提供了很多新的信息。未来的挖掘必须用细致的方法来解剖。既要重视文物的科学收藏,又要重视祭祀区的发掘,解决上次发掘中的诸多突出学术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7

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四川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区域内,新发现6个“祭祀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今年9月开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机构启动对这6个祭祀区的考古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日前,针对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正式展开。

在考古现场,新发现祭祀坑的周围已经搭建起了临时的保护大棚。按照考古发掘方案,考古人员首先对处于发掘区边缘的4号祭祀坑进行集中发掘,工作人员正在考古发掘工作舱内搭建工作平台。大棚内,还配套建设了现场保护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做好文物保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冉宏林:针对三星堆遗址本身而言,新发现这些祭祀坑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确在这个区域,它是一个集中分布的祭祀遗存,意味着这个区域是当时古蜀国都城的一个祭祀活动场所。祭祀活动场所的确认,也就能够为我们整体把握三星堆古蜀国都城当时的空间、格局、结构和里面各种人群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帮助。

随着三星堆遗址新考古成果的出现,三星堆博物馆日前正式启动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项目,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采取专家评审和网络海选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秀设计方案。

此次征集项目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博物馆新馆、游客中心,以及陈列布展、安防智能化系统、总体景观绿化等工程,新馆预计明年内动工建设。

第2个回答  2021-02-18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1929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块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扬四海的则是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

1989年,四川考古部门对三星堆进行解剖,证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发掘东城墙局部并获确认,同时发现3000多年前的土坯砖;1992年,试掘西城墙并获确认;1994年,发现并发掘南城墙。至此,确证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被三面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其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

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3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器身上刻有纹饰,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有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它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认为在远古四川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其证物主要是在当地发现大量的半化石状乌木,单体巨大。但无论其来源怎样,都可以认为它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510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

耳环耳饰。除了这些青铜造像外,还有许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其中有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又鸟)、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文物中,有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共分3层,有9枝,每个枝头上立有一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一种代表太阳的神鸟。

被誉为铜像之王的青铜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从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纹饰,两只相向的鸟,两背相对的鱼,并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压一只箭状物,同时有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器身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以及数十件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俱是前所未见的,作为集群展现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

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三星堆而成为信史,史载在蜀地先后称王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三星堆最为繁盛的时期大抵属鱼凫王时期,鱼凫,即俗称的鱼老鸹。三星堆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鸟及鸟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鱼鹰者,很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没有发现可识读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两坑本为祭祀的产物,三星堆的三个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筑的祭坛,三星堆盛行诸神崇拜并以太阳神崇拜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当商品流通媒介货币的海贝,象征财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话,古蜀国的源头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证。

三星堆文物魅力无限,内涵丰厚,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世界文化遗产范畴。然而,三星堆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1,古时祭祀坑多为五个一起出现。在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坑若确实为祭祀用坑的话,还会有第3、第4、第5个坑被发现吗?会有历史更古久、更精美、更令今人难以理解的文物出土吗?

2.三星堆古蜀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但出土物中没有可称得上文字的符号———“铭文”,真难以想象在没有文字的社会环境中,古代蜀族居然能创造那样高水平的物质文明。

3.三星堆的奇异人物造型,如纵目人面像,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形象,这会是天外来客的外形吗?或者这些东西是用于天人相通的器物?或者它们就是天外来客的遗存物?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面对这些造型诡异的青铜器,人们对此的感觉是“不像蜀人”。专家们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是来自其他大陆的“老外”。因为对照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具青铜像等文物来看,与其他大陆的文明有很多512相似之处。人们确实有理由设想:既然在一万年前,亚洲先民就可以远涉另一块大陆,那么四千年前的三星堆古蜀国为何不能出现来自南亚乃至欧洲的“老外”呢?三星堆文明这种迥异于中原文明的独特气质无处不在证明,这是多种外来文化在三星堆“杂交”的结果。

4.玉、石器主要堆积在东北角,尤其是玉璋和戈,在出土的器物上都有被火烧烟熏的痕迹。许多变形、残损的铜器、玉石器,除一部分是由于在填土过程中打夯挤压所致外,有的是被火烧坏。还有大部分是入坑前当时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而损毁。如有的铜器一侧或一端烧变形呈半融化状态;有的玉石器被打碎,出土时残断部分位于坑内不同部位,有的甚至分为五处;有的拆为两段而重迭在一起;有的端刃或柄残断了,发掘时将填土进行筛过,也未发现残缺部分。这显然是器物在入坑前就残损了。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一件件国之重器先破坏再埋掉?

5.两个藏物坑不是同时填埋的,据C14测定,一号坑早于二号坑100年左右,但是,两个坑的距离只有20多米,两坑方向大体一致,若以一号坑倾倒器物的中央坑道为主方向,则一号坑为北偏西45°,二号坑为北偏西55°,均对向西北方的高山。

6.将出土青铜器进行检测,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未发现锌的存在。自然界中单一的铅矿很少,铅和锌往往是伴生在一起的,冶炼铅常用的矿石也称为铅锌矿。因此在使用了铅的合金中,往往都会发现微量锌的存在。在三星堆青铜器的成分分析结果是:微量锌是不存在的,在全部样品中未发现锌的踪痕。这表明:蜀人使用来冶炼青铜的铅矿可能不是通常使用的铅锌矿,而是无锌伴生的铅矿,这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冶炼青铜的原料之一———铅矿的产地是不相同的。但这样的铅矿在四川没有被发现,古蜀人如何能得到它?

7.三星堆文明又为何突然从成都平原消失?对于这座东方巨城突然消失的原因,专家们认为,三星堆毁于一场大洪水。从三星堆古城布局看,当时的三星堆很像今天的成都,北邻鸭子河,马牧河由西而东贯穿全城,三星堆的古蜀先民“择水而居”的理念成就了它的繁荣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研究的深入,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前后长达20年。1980~1981年的发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遗迹,出土标本上万件,还发现了具有分期意义的地层迭压关系。这次发掘的发掘报告《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它任何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古文化”,已经具备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学文化的三个条件,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三星堆地点西南和西泉坎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晚期的遗存。1986年出土了大量遗物和复杂的地层迭压关系,根据这年的发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开始了三星堆遗址分期的尝试。也正是在1986年,两处埋藏有丰富宝藏的长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来,其包含的大量金属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在三星堆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同时,1985~1987年对成都市区的十二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最下层的文化面貌与三星堆遗址最晚期遗存相同,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开始,对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从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由于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并且有多处龙山时代的古城遗址和若干处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过渡阶段遗存的发现,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第3个回答  2021-02-15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石器等遗物,其中石器有2把打磨过的残斧、1块石头、1个制饼器;陶器上饰有瓦脊、印花、凹弦、锯齿花边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二部副主任陈坚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判断,布瓦遗址文化很可能是宝墩文化的起源,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也可能在这里传承。“这正好印证了古代历史。”
第4个回答  2021-02-15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里边儿发现了许多与现代物件非常相似的古文物。例如有些物件与当代的火锅非常的相似,还有一些人物和郑云龙非常的相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