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冲突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对大量病例的分析,提出了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心理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都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其特征。如果要使随后的发展正常进行,这一发展任务就必须很好地完成。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埃里克森八阶段,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冲突分别是什么?那我也想说,每个目标的任务就是说更好地完善下一个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