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方面有什么优势?

如题所述

1、第一个有利条件: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我过回旋余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大增加,工业化又在加快推进,所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

2、第二有利条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我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我们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这就使得我国在比较长时间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有它特有的比较优势。

3、第三有利条件:我国有利条件就是我国储蓄率比较高,可以保障经济较快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可以利用资金供给优势有效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但又不会对国外资本形成过渡的依赖,这是我们的优势。

4、第四有利条件:我国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很多物质技术的支撑,我国这个产业体系,可以说我国有很多产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第一。

我国有很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产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产线上各种车,不同品牌的不同型号的车在一条线上可以组装,它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控制。

5、第五个有利条件:我国经济转型加快也为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我国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集中到它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这些领域。

包括基础原材料,一些带垄断性的领域,带自然垄断性的这些领域,那么我们进一步放宽这种电信、电力、金融、城市、公共事业、铁路、航空、邮政这种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来加强它的竞争。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特定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1.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在资源全球重新配置过程中,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尤其是随之带来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要素与中国优势的结合,是中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因。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1)对外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2001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增长35.7%,3年间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全年外贸总额达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之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达GDP的70%左右,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只有36%。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因近年来美元大幅度贬值所致,通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改革,这种压力也不会对中国对外贸易构成实质性影响。二是针对中国出口的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案例和涉案金额增速很快,如2003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额比上年增长了178%。但涉案金额的绝对数相对中国出口来说并不算大,约为22亿美元。随中国的积极应对和反贸易保护经验的积累,也不会对中国内生的比较优势构成根本性损害。
  (2)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2年成为世界上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仅低于美国的121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2.劳动力成本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梯度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40%左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GDP处于同一水平的国家,农村中仍积压着大批剩余劳动力。假设城市化率达到80%时,剩余劳动力潜力释放完毕,即使按照2000年以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速度计算,即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也能维持40年左右。
  (2)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1990年代以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升学为目的的中学教育和重视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逐步显现,使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开始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移往中国就是一个明证。欧盟委员会刚刚发表的2004年竞争力年度报告认为,过去中国商品一般集中在“质量好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但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产品成本低但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已对欧盟形成“一种挑战”。目前,中国的这种优势才刚刚显露出来,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技术人才在工资成本上比较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只是时间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高层次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呈上升趋势,人们担心中国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将很快丧失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这主要是中国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所至:一方面,社会上积压了大批渴求接受高等教育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学子;另一方面,因高等教育规模限制和职业教育体系落后,公众受教育的需求和企业对低成本人才的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教育体系不能把潜在优势迅速转变为现实优势。1999年以来为扩大内需的高校扩招扭转工资上升趋势,随近两年扩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已开始拉低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显现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在竞争优势。2004年全日制高校招生420万,近1998年的108万的4倍,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目前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超过50%,有重视教育传统的中国在这方面潜力还很大,随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潜力将逐步释放出来。
  各层次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将使未来中国不仅在低层次产业具有极强竞争力,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也具有很强竞争潜力,这是任何先期发展国家都未曾有过的情况。

  3.巨大市场潜力的长期优势
  除廉价劳动力优势外,同样基于人口众多的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外资及其稀缺性资源进入中国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和市场潜力的释放,“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有了实施基础。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这个未来有可能超过北美和欧洲巨大市场,即使短期不能盈利,也要进入中国。这种行为给中国带来梦寐以求的高端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性资源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使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体系重构过程中具有了极大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刚跨过1000美元,市场需求的潜力还非常大。

  中国要长期维持市场潜力巨大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除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今后需求持续扩张的主要源泉;二是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由于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与改革不能单单依靠市场化来推进,社会政策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只要中国始终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力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18
BB那么多学术文章没有用,我告诉你啥优势,垄断国民经济,例如土地,大卖大炒 以土地控制国民财富,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财富! 懂?
第3个回答  2008-11-18
国有经济为主体
第4个回答  2019-08-26
第一个有利条件: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我过回旋余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大增加,工业化又在加快推进,所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中国在经济方面有什么优势?
我来答
阿楼爱吃肉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9-07-14
1、第一个有利条件: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我过回旋余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大增加,工业化又在加快推进,所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
2、第二有利条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