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哲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第一阶段,从婴儿呱呱落地到十二岁之间。这个时期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就是龙、就是凤,觉得自己的孩子比普天下任何人的孩子都好、都聪明。孩子也认为父母是最高大的,是无所不能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绝对的地位,孩子“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这个阶段是父母和儿女都很快乐的黄金时期。

2、第二阶段,从十二岁到二十四岁之间。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上逐渐成熟,可是心理上还是孩子。他不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总是以为父母这也管、那也管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不懂得担当,不懂得和父母沟通,不知道自己的叛逆会伤父母的心。父母这时才明白,自己的孩子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尤其是咽苦吐甘,母苦儿未见,使得父母泪往腹中流。但是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父母依旧期望儿女能出人头地,这是“望子成龙”阶段。

3、第三阶段,从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之间。这个时期儿女开始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自己忙得不亦乐乎,早把父母忘到九霄云外了,这是父母最伤心的时候。

别说在外地的儿女了,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也会以工作忙、压力大为借口,很少有主动回家看看的。他们只会在捉襟见肘时想到父母;在激烈的竞争、攀比中想到父母。我的父母怎么不是大官?我的父母怎么不是大款?这是“望父成龙”阶段。

4、第四阶段,从三十六岁到四十八岁之间。这个时期角色在转换,以前是给父母做儿女,现在给儿女做父母。在多年的养儿、育儿中才体验到“儿劳母不安”的心情。

然而这个时期是很无奈的,儿女尚未成人需要全心呵护;父母风烛残年需要全力照顾。俗话说: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这时想起了自己做儿女时的种种不是,想把自身的感触讲给儿女听时,儿女已经不听你那老一套了,有了新的代沟。这是有心无力阶段。

5、第五阶段是四十八岁之后。这时候半生走过来,尝尽了人间冷暖,历尽了世态沧桑,已深深体会到了亲情之重。然而,有的父母已是阴阳两隔,使你尽孝无门;有的父母病痛缠身,羸卧残阳,只能感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了。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模版

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曾提出“镜映”(mirroring)的心理概念:镜子的先驱是母亲的面孔。

在生命之初,小宝宝在母亲那里看到的是他自己;事实上,母亲看着宝宝,她的面孔反映了她看到的东西,她的面孔表达的东西是与她看到的东西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宝宝觉察到的东西。这里所呈现的四种亲子关系恰好是父母对孩子的“镜映”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背景之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接纳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由此孩子才会逐渐发展出自尊、自信和爱的力量。所以说,父母好,孩子才会好!

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还抚养我们成人,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认为时间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0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哲理其本质是一种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一个孩子出生以后,一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是被喜欢的、被接纳的,那么这个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接纳、被这个世界爱着。那么,孩子也会接纳这个世界、深深的爱着这个世界。

父爱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笔者的父亲就非常爱子女,虽然父亲因为很忙,很少在家里,但在笔者印象中,父亲总是到家后就对孩子又抱又亲,生活中也一直无条件的支持孩子。

所以笔者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于是身边就有了很多要好的朋友。而且笔者对金钱的匮乏感很低,虽然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但一直觉得钱不是问题,只要想要,就会有。笔者觉得这主要是父亲的功劳,因为他的爱和支持,让子女对物质世界很有安全感 。

笔者曾经有过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因为父母离婚,早早地离开了她,而她有了孩子后,也不会关心孩子,更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且她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金钱的匮乏感也比较重,即使她的工资和存款是笔者的好几倍,她活得依然很焦虑。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

而人们的妈妈,则会影响人们和其他人的相处模式,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生活中会发现,如果一个男人有一个太强势且占有欲很强的妈妈,那么这个男人可能会很懦弱。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没有尊重他,也没有给他成长需要的空间。

所以说,在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你跟父母关系良好,那么你在人生中的每段关系都会很不错。相反,如果你跟父母的关系不好,它就会影响你与别人的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 百度百科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知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及诠释的面向——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10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哲理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婴儿呱呱落地到十二岁之间。这个时期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就是龙、就是凤,觉得自己的孩子比普天下任何人的孩子都好、都聪明。这个阶段是父母和儿女都很快乐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从十二岁到二十四岁之间。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上逐渐成熟,可是心理上还是孩子。他不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总是以为父母这也管、那也管而产生了叛逆心理。但是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父母依旧期望儿女能出人头地,这是“望子成龙”阶段。

第三阶段,从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之间。这个时期儿女开始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自己忙得不亦乐乎,早把父母忘到九霄云外了,这是父母最伤心的时候。

别说在外地的儿女了,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也会以工作忙、压力大为借口,很少有主动回家看看的。他们只会在捉襟见肘时想到父母;在激烈的竞争、攀比中想到父母。我的父母怎么不是大官?我的父母怎么不是大款?这是“望父成龙”阶段。
第四阶段,从三十六岁到四十八岁之间。这个时期角色在转换,以前是给父母做儿女,现在给儿女做父母。在多年的养儿、育儿中才体验到“儿劳母不安”的心情。


然而这个时期是很无奈的,儿女尚未成人需要全心呵护;父母风烛残年需要全力照顾。俗话说: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这时想起了自己做儿女时的种种不是,想把自身的感触讲给儿女听时,儿女已经不听你那老一套了,有了新的代沟。这是有心无力阶段。

第五阶段是四十八岁之后。这时候半生走过来,尝尽了人间冷暖,历尽了世态沧桑,已深深体会到了亲情之重。然而,有的父母已是阴阳两隔,使你尽孝无门;有的父母病痛缠身,羸卧残阳,只能感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