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 ( )散文的姐妹篇

在10分钟内

第1个回答  2008-11-23
白 杨 礼 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

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

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

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

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

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

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

“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

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

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

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

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

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

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

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

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

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

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

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

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

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

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

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

白杨树!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学习本文,我们将——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作品信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相关知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茅盾文集》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艺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可见,作者不仅是在赞颂,而且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字音字形: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juàn dài) 恹(yān)恹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 虬(qiú)枝

抗战期间,茅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到过武汉、广州、重庆、新疆、香港等地,创作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和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热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抨击政府当局的黑暗统治。1948年,他创作了长篇《锻炼》,连载于香港《文汇报》副刊,描写了抗日初期各个方面的动态,并从事文艺批评。l984年陆续出版了《茅盾全集》,全部著述约四十卷,一千多万字。

茅盾能够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如小说、诗词、剧本和散文等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驱使得很好的体裁如散文、短篇,特别是长篇运用得更纯熟。茅盾的长篇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如《子夜》,就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宽广,规模之宏伟,结构之复杂,描写人物手法之多样化等方面而言,在当时文坛的长篇小说的成就是最高的。这部长篇的出现把我国现代长篇小说推向了新的阶段,它对之后的长篇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腐蚀》是现代文学长篇创作中运用日记形式相当成功的一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吸收外国文学的许多长处,例如运用日记体以独白手法,详尽地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然而作品的民族形式依稀可见,作品不是采用直接叙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而是同人物的行动、对话交叉进行的,这是融合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人物描写方法;在表现气氛方面,吸收古典文学惯用的托梦寄情的方法;在结构上运用古典小说把众多人物和大小故事主次分明而又相互连贯联系起来的布局方法;在语言上融会民族语言的长处,使之形成了洗炼、纯净,文彩斐然的语言风格。《腐蚀》以其长篇日记体,采用外国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方法为特点,从而丰富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表现艺术。

茅盾的优秀短篇也是有其特色的。他把短篇的简短表现形式发展为"压缩了的中篇"。以他的名著琳家铺子》、《春蚕》等作品来说,大体是这样的特点:语言细致,明晰而又道劲;人物描写着墨浓重,敢于放手从各个方面,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精细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广阔而又灵活的布局。作品规模比较大,人物也较多,然而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是贯串始终,往往大情节里又有小情节,相互牵制,矛盾,中突较为复杂,布局迂回曲折。他还善于驱使细致而又刚劲的手笔描绘自然景色。由此看来,茅盾的短篇的艺术特色是磅礴工细,具有"压缩了的中篇"特色。

茅盾的散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长篇记事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富有独特性。他的《见闻杂记》各篇独立又是相互关联的;不过他不同鲁迅的《朝花夕拾》,采用历史概括叙述方法,而是运用纵剖面方法,主要记述了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间大后方从西北到西南大中小城市(包括,市镇)政治、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的变化,描写了社会上各阶层人物的现实生活。这种散文体裁如《朝花夕拾》一样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并不多见。不过茅盾长篇的散文最大成就还在于以多卷本散文集记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始末。例如《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等散文集围绕着香港陷落前后,文化人在东江游击队护送下离开香港,经过沦陷区到达惠阳的经过等几件事,记述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动态。各集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各自布局也较严整,又有独立性。其中记事极为平凡,然而又是娓娓动听;记人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这种以多卷本散文集连贯记述某一重大事件的散文体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太多。这是作者对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突出贡献。

至于短篇散文包括叙事、议论、抒情等,茅盾创作了不少篇章,其特点在于观察细密,分析警辟,行文晓畅。其中抒情散文影响相当广泛,如三十年代的《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印》姐妹篇,以象征手法反映当时旧中国的黑暗,寄寓着光明。四十年代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也是名篇,用象征笔法表现党领导下的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以及敌后根据地人民的伟力。前者以某种景象和事物象征着某种社会现象,后者则是实指真人真地。茅盾就是这样巧于把强烈的政治色彩同象征的手法结合起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就这方面而言,他确为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中的佼佼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14
白 杨 礼 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