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典故出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1
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的贤士曹冏。在魏国初创之际,他上疏魏王曹操,引用“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的古语,意指马陆即使被切断,仍有众多支撑继续蠕动,以此劝告曹操要重视亲信,扩充势力,招揽人才,以稳固统治。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被打倒的反动或敌对势力虽被镇压,但仍可能残留余力,需要彻底清除。在南朝宋的裴松之注解中,曹冏的观点进一步阐述,强调了逐步积累威望和稳固根基的重要性,就像种植树木,需耐心培植,不能急于求成。在明代凌蒙初的作品中,也提及了科举制度变迁对人才使用的影响,强调科甲出身之人被过度重视,而其他有才之人却难以得到施展机会。《红楼梦》中提到,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中,提及宁荣两大家族虽曾显赫,但如今也面临衰败,这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比喻相呼应,暗示家族虽败犹存的复杂局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生物的特性,如今被引申为形容那些即使遭遇重创,仍有残存影响力的人或集团。曹冏的论述和后世的解释,都强调了这个成语背后的管理智慧和警示意义,即在处理政治或社会变革时,务必警惕潜在的反对力量,以免后患无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