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从明朝传过去的“韩服”为什么会引起误解?两者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4


最近,一位中国画师在进行绘画创造时,被韩国人围攻称其创作的汉服“抄袭”了韩服——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截图


李成桂画像

中国服饰是——中衣+贴里+搭护+团领

韩国服饰是——赤古里+贴里+搭护+团领

明代画像中头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从服饰风格来看,应是明前期绘制的人物像

仿明代服饰穿搭:首服为大帽,先着道袍,最外层为青瓷色织金蟒纹褡护。这种大帽常被误认为韩国特色,实际上明代大帽在各类画像中常见,鲁荒王墓亦出土过类似实物(模特:周渝)

朝鲜道袍

明代道袍

金堉画像

金堉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飘巾的样子——

张卿子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通过刚才的一些细节图例的比较之后,不难看出其实朝鲜服饰在外观上看似于明代服饰区别不大,但是细节上,两者的区别有很大不同的。

而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是这样的——

明代乌纱帽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帽正”。而且,乌纱帽也没有出现过露出发髻的造型。此外,官员的内着衬袍的领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说,内衬袍服的领子应该露出来,而不是“藏”在团领袍的下面。有图为证——

紧接着,这群韩国人还发起了“韩服挑战赛”——



对我们来说,这都不算什么争议,韩国人口中的“韩服”是有据可考的源自中国。但我们却不得不反思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会被人误解?


有关韩国的古装服饰,很多人是通过韩剧了解的——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截图


甚至对许多年轻观众而言,往往是先认识了韩服,而后注意到明制汉服,以致看到同类服饰,第一反应都认为这是韩服。而但凡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服饰,就知道所谓的“韩服”,其实是从明朝服饰演化而来——



许多人乍一看会以为这是韩服拍摄,但这其实是仿明代甘石粉色道袍搭配大帽穿搭效果图。明代戴大帽的画像大多不加帽练,系带打结。少数画像中出现帽练,大多存在于明前期。此外,鲁荒王墓中也出土过帽练,长度较照片中的帽练略短(模特:周渝)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明代服饰与韩国李氏朝鲜时期及后期的韩国服饰,究竟有哪些传承与不同。


明朝与异乡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周边小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与震慑,于是,一些国家纷纷和大明建立了朝贡或宗属关系。


当时的高丽就与明朝建立了宗属关系。据史料记载,明建国之后,高丽王朝就派遣使臣出使大明,朱元璋赐其新国号“朝鲜”,自此,朝鲜半岛上开启了新的 历史 阶段。


建立宗属关系后,朝鲜该使用怎样规格的服饰和服章典志,成为摆在大明朝礼部与皇帝面前的一个难题,难到整个洪武一朝都没能给出答案。原因出在“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身上。



李成桂画像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父亲帮助高丽王朝的恭愍王收复了双城总管府,随后归附高丽。在高丽王朝时期,李成桂因成功抵御住元朝红巾军的入侵而获得提拔。之后,李成桂的势力不断壮大,于1388年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并在1392年自立为王。


朱元璋对李成桂的废主自立有些耿耿于怀,一直不肯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这样一来,正式的赐服也就无从实现。


建文帝即位后,为了拉拢朝鲜,朱允炆封其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九章冕服,这是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首次赐服。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永乐元年,李芳远请赐冕服、书藉,明成祖朱棣“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


最终,在永乐时期,明朝与李氏朝鲜之间的邦交关系正式确立下来,两国开展了长达269多年的朝贡关系与服章上的密切交融。


明制汉服与韩服的区别


虽然明朝赐饰给朝鲜,但朝鲜受制于生产力的局限,其仿制出的本土服饰始终与明代服饰存在差距,如何快速区分明代服饰与朝鲜服饰,只需留意这几个细节就行。

1

官服服装上的区别


为什么会有人混淆明制汉服与韩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国内很多人是通过影视作品获取知识,留下的大多是视觉印象,却不清楚这些服饰背后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穿。中国丝绸博物馆曾举办过《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览。我们不妨以展出的服饰来讲讲。


韩国的官服中,包含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细节: “团领”“搭护”“贴里”“深衣”“道袍”“腋注音”“方领袍”“中致莫” ……


说到这里,如果对明朝服饰稍有了解,可能已经察觉到了端倪——这些服饰名词,在明朝基本上都是 士大夫与文人阶层会穿着的服饰 , 而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名称其实是 朝鲜民间自制的一类本地化服饰


那么如何对二者进行细化区分呢?


首先在官服的穿搭层次上,明朝与朝鲜是一致的——


官员服饰层次=贴身衣服+第一层衬袍+第二层衬袍+外袍


具体情况是:


中国服饰是——中衣+贴里+搭护+团领


韩国服饰是——赤古里+贴里+搭护+团领


假设你是一个朝鲜官员,要去大明见好友,这位朝鲜官员该怎么改装呢?咱们就借助这个公式来一层层拆分吧。


先来第一层——



第一层:韩国服饰 赤古里



第一层:明制服饰 交领短衫


不难发现,朝鲜官员的内衣袖子是直直的,而明朝官员的袖子有弧度。朝鲜服饰的内衣下摆也是直的,而明朝的下摆则带有一些外延。


再看第二层——



第二层:韩国服饰 贴里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二层:明代服饰 贴里Ⅰ型

(出自朱檀墓,1370-1390)



第二层朝鲜服饰 贴里Ⅲ型(左)(文物出自申景裕墓,1581-1633,权容铉复制)

第二层明代服饰 贴里Ⅲ型(右)(文物出自万历二十三年明廷赏赐予日本丰臣秀吉)


通过上面的图例,朝鲜官员的第二层衬袍的发展顺序和明代服饰比较类似,都是由早期的蒙元服饰遗存逐步改进,愈发带有汉族风格。


接下来是第三层——


第三层:韩国服饰 搭护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三层:明代服饰 搭护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三层:韩国服饰 搭护Ⅰ型



第三层:明代服饰 搭护Ⅰ型


这一部分中,朝鲜与明代服饰依然类似,由早期的无袖或窄袖发展为后来的半袖。稍有不同处是,明代搭护的放量要更大,外摆也更明显。


最后是第四层——



第四层:韩国服饰 团领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四层:明代服饰 团领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四层:韩国服饰 团领Ⅱ型

(16世纪文物,金妍洙复制)



第四层:明代服饰 团领Ⅱ型

(宁夏盐池冯记圈明墓出土文物)


朝鲜官员的团领,在发展顺序上依然和明代服饰类似,由开始早期的窄袖发展到后期的大袖,甚至在明末时期几乎无异,这也体现了李氏朝鲜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



朝鲜官服(左)与明朝官服(右)


李氏朝鲜官服在外形上普遍比明代官服要小,且风格流变的速度比较缓慢,较之明代可能达到近50年的滞后期。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朝鲜的本国服饰在仿制时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为数不多的原丝产量,所以服饰在整体风格上较为单一固定。



国产电影《倭寇的踪迹》截图,片中人物使用网巾的习惯是对的,画面中的老者,对角戴了四方巾,但老者内着团领袍,外罩半袖直领对襟袍,这样的搭配尚未找到实证图例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朝鲜官服与明代官服的主要区别:


首先是袖型,朝鲜服饰的袖型较明代官服稍直,多以直袖与小袖为主,而明代官服则由早期的直袖发展到中晚期的大袖。


其次是袍服宽度,朝鲜官服的袍服宽度大体与明代接近,这是很多人觉得两者相似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平面比较,就会发现朝鲜袍服的下摆弧度是不如明代的圆润。因此,朝鲜服饰常给人“直上直下”的感觉,而明代服饰下摆所拥有的弧度,则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明末单禽补尖摆圆领袍实物

(山东博物馆藏品,孔府旧藏)


最后是“摆”的演化。明代服饰一开始并没有“外摆”,而是内向打褶的结构,“外摆结构”是明代后期才出现的。到了明末,外摆的演化也从“平摆”发展成“尖摆”,而这一时期,朝鲜服饰“摆”的演化速度则更快,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的容像中得到作证——



金堉画像


2

士人服装上的区别


好了,我们认识了来自朝鲜的官员朋友后,再来看看书生们怎么穿衣服吧。分辨士人服饰的不同,主要从“道袍”入手。其实这也是明制汉服与韩服产生误解的最主要服饰。



明代画像中头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从服饰风格来看,应是明前期绘制的人物像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道袍”,这里的“道”并不是指道教服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对道袍是这样描写的:“不一时,陈经济来到,头戴孝巾,身穿白紬道袍,葱白段氅衣,蒲鞋绒袜,与伯爵等作揖,打横坐下。”“良久,请到翟管家出来,穿着凉鞋净袜,青丝绢道袍。”另外,在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也出土了写有“大袖衬道袍”墨书字样的服饰。



仿明代道袍搭配飘飘巾效果图。道袍是明代汉族男子的主要便服之一,飘飘巾其式为前后都有披一片,颇具儒雅风度。这种巾帽在晚明颇为流行,而晚明时期的道袍也比明早期显得更加宽大(模特:周渝)


道袍在明代颇为 时尚 ,是一种既可当内衬、又可外穿的一类日常便服,对身份的要求并不高,下至一府管家,上至一国天子,他们的衣柜中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道袍。



仿明代服饰穿搭:首服为大帽,先着道袍,最外层为青瓷色织金蟒纹褡护。这种大帽常被误认为韩国特色,实际上明代大帽在各类画像中常见,鲁荒王墓亦出土过类似实物(模特:周渝)


那么,朝鲜道袍和明代道袍有什么区别呢?



朝鲜道袍



明代道袍


我们通过人物画像,来看看上身效果图如何。这是朝鲜道袍配戴唐巾的样子——



金堉画像


这是朝鲜道袍配戴诸葛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金堉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飘巾的样子——



张卿子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明代道袍与朝鲜道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节上。



首先是领子,明代道袍的领子底端是直的,朝鲜的领子下方带有角度,形成类似于横卧的姿态。


其次是腋下,明代道袍的袖根位置近似看成一道直线,而且腋下的夹角角度也比较大,而朝鲜道袍袖根则不是,且腋下的夹角角度也更尖锐。


最后是护领的宽度,朝鲜道袍的护领宽度要比明代窄。


通过刚才的一些细节图例的比较之后,不难看出其实朝鲜服饰在外观上看似于明代服饰区别不大,但是细节上,两者的区别有很大不同的。



韩剧《树大根深》截图,画面中左侧年轻人的穿着为头戴四方巾,身着道袍。右侧老者的穿着为头戴黑笠帽,内着道袍,外罩搭护


虽然朝鲜服饰的诸多款式在大体样貌上与明代服饰相似,但制作工艺上同明代服饰有很大差异的,例如领型、侧摆、接袖方式的不同,究其根源是当时的中国与朝鲜的织造能力的不同。当时的中国可以织造出幅宽75厘米以上的织物,而朝鲜仅能织造出40厘米左右的织物,二者的幅宽不同也导致了服装款式虽外貌接近,但其内里有很多不同之处。


此外还有一处需要注意,朝鲜作为明朝的宗藩国,一直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因此,虽然当时的朝鲜国力不如明朝,但他们有很多中国的习惯,例如将万历时期的高乌纱帽习惯延续到后期,将横卧式的领型也改进成明代服饰中的直领造型。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服饰特色,例如中致莫、圆衫、唐衣、朝鲜深衣等。这些自己国家的特色,也对其后期的服饰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韩服影响为何不断扩大


明代服饰从永乐年间传入李氏朝鲜,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传到朝鲜后,手工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但整体的风格受限于宗主国明朝,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前,李氏朝鲜的服饰是趋同于明代服饰的。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强推“剃发易服”政令。此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重大转变,明制汉服造型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电视剧《如懿传》剧照


但是,清朝却没有对李氏朝鲜的服饰加以限制,因此,明朝灭亡后,失去了制衣标准与模仿对象的朝鲜服饰彻底放弃了模仿,而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重铸。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韩国人整理 历史 上的首服变革时,也会说自己国家在某个时间点的风格极其紊乱,同时,也会把明朝灭亡看做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些或许与明清更迭时期,韩服虽延续却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有关。



韩国地区对其大帽流变的总结图例


一边是由汉服向旗装的断层转变,一边是朝鲜服饰连续的本土融合,当我们告别古代 社会 、进入现代 社会 ,通过古装剧感受汉唐、明清的不同服饰,又通过韩剧了解了一以贯之的朝鲜服饰时,对单一韩服的印象自然会更深一点。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在古装剧的服饰方面,国产剧的确错漏百出,这让观众对中国古代服饰产生了很多误解。比如同样是官服,韩剧的呈现虽不是完全正确,但基本接近——



韩剧《王与妃》截图,朝鲜官员身着早期团领袍


而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是这样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


明代乌纱帽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帽正”。而且,乌纱帽也没有出现过露出发髻的造型。此外,官员的内着衬袍的领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说,内衬袍服的领子应该露出来,而不是“藏”在团领袍的下面。有图为证——



洪熙年间官员乌纱帽实例图


还有皇帝身穿的冕服,国产剧是这样的——



《大明风华》中的洪熙皇帝冕冠为十二琉,冕服为十二章冕服


这里主要错在十二琉冕冠上,道具组画蛇添足地增加了“龙纹”和“玉蝉”。此外,冕冠的簪子应该用玉簪,而不是金簪,且不会出现冕冠两侧没有被系起来的系带。




国历图片剧《土木之变·景泰登基》,情景再现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身穿冕服,手持玉圭的朱祁钰(周渝饰)祭告天地、社稷、宗庙,正式即皇帝位。朱祁钰身穿的冕服为明代皇帝祭祀天地、宗庙以及祭社稷、举行册拜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礼服。图中冕服为永乐三年制式,一直沿用到嘉靖初年。冠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垂十二旒,每旒用五彩缫贯以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服饰上日、月、龙在两肩,星、山在背。手中玉圭长一尺二寸,刻山纹图案四个,圭下套以黄绮。摄影/宋义东


唯有不忘 历史 之源,方能走得更远。


争辩一时对错终究是过眼云烟,要想真正溯本清源,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将优秀 历史 文化进行更系统、更有条理的科普,将 历史 影视作品以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的面貌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诸多文化传统争议上占有真正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大明会典》

《明实录》

《宁夏盐池冯记县明墓》

《浙江桐乡明墓简报》

《泰州西郊胡玉墓清理简报》

《泰州刘鉴家族墓清理简报》

《鲁荒王墓》

《申景裕墓出土文物》

《边脩墓出土文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