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的科举考试与明朝前的科考制度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明朝后的科举考试与明朝前的科考制度有什么不同?


明以前办科举的也就是唐宋两朝,隋,元举办科举的时间挺短的,没办多久就灭亡了。唐宋期间,主要还是分明经科和进士科,前者为士族所设,主要考经学,就是儒家六经,默写,背诵一些经书上的内容,比较简单;后者除了明经科内容之外,还需考诗赋,即儒家的辞章之学,相对前者要难。到了宋代,士族基本没有了,所以就是以进士科为主,先是王安石觉得这样的考试内容不行,应该改成以儒家义理为主,分科考试,后是朱熹也觉得确实如此,基本主张和王安石差不多,考什么背诵默写,诗词歌赋,什么用都没有。


而他们的主张其实就是先考察是不是个好人,然后看好人能不能做事,只不过两人考察人的标准不一样,王安石是根据他制定的《三经新义》,而朱熹则侧重《四书》。到了明代,王安石,朱熹的主张被正式确定成为科举考试的方式,而在内容上,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官方钦定的标准,不得歧出。


因为元朝“七匠八品”的缘故,选书的水平比较低。因此朱元璋下令停止科举考试,并决定自己培养人才。停止科举后,朱元璋花了十多年时间,努力完善国子监和州府县学的各项制度,并于洪武八年中,使地方立社学,形成了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学校教育体制。

科目的高度单一与考试的高度统一,是唐宋以来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出于人们所熟知的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出自考试制度本身追求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这一局面的形成,既为统一阅卷标准、减少作弊进而提高考试录取的公平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科举取士走向了僵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26


明朝后的科举考试与明朝前的科考制度有什么不同?

明代的科举考试限于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中考生的实际学时,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所以明朝时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的失意于科场,从下往上考,先在州县考教童试,然后在省里考乡试,然后再不理考教会是最后在宫里口叫殿试,层层选拔淘汰,过关斩将,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很多读书人一辈子就耗在考场上了。


通过科举做官,是要通过不断考试,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只有全部通过才能直接做官,如果以上考试全部通过,那可以说明是至少万里挑一的人才。

院试是在本州县举办的考试,考生是童生,参加考试的人可能是几岁儿童,也有可能是五六十岁老头。考试合格的人被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后,平民可以成功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获得某些特权,如可以免除自己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用跪拜。通过院试后就有资格参加省里举办的乡试。一般每三年一次,在八月份举行。考试过关的人称为举,举人就是有资格做官的群体,不过不要得意,举人做官是需要有名额空缺才有机会,相当于替补员。

科举考试的科目一般有经义、文体写作和时务策论。经义既是我们熟悉的八股。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一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初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而老师出题、考生答题的内容都必须是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不能有自己见解。该制度下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维, 可谓害人不浅。

第2个回答  2022-10-25
明朝科举考试与前朝最大的不同就是考试范围,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第3个回答  2022-10-25
一是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二是考试的内容不同,三是考试的结果不同等等。
第4个回答  2022-10-25
具体目的不同,隋唐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清则是借科举考试严厉控制仕人的思想,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