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都有什么,分别是什么作用?八大修辞是什么,作用?表现手法都有什么,作用?

要求:要准确无误!高考级别的回答!

1.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表达方式之考察》)表达方式一般认为有五种:
1、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2.八大修辞手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3.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6
比拟,夸张,借代。

中国是一个诗歌之国。纵观历史,我国远在3100年前的西周,即已产生了诗歌,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横看地域,不论是中原大地,长江两岸,还是遥远的边疆、海岛,到处都有诗歌产生。诗歌所描述的对象,遍及工农商学兵、衣食住行乐……在中国,可以说诗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懂得写作诗歌或鉴赏诗歌,以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一)、诗歌三要素
诗歌是什么?或者说,诗歌是怎样一种文学艺术品呢?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配上乐器能唱的叫做“歌”,不能配乐唱的叫做“诗”,所以总称诗歌。诗歌,按其内容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按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类。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都应归类于格律诗,而“五四”运动以后的多数白话诗和散文诗则属于自由诗一类,那末,从本质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算是诗歌呢?就是说,诗歌的定义是什么?

《诗?大序》中说:“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辞海》中注释道:“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说法……

综合各家言论,我的看法,简单概括地说,诗歌一般应当具有三个要素:丰富的情感,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譬如把一首诗比喻为一只鸟,情感便是鸟的身躯,而语言和意境便是鸟的两翼,鸟没有身躯就不成其为鸟,但是,鸟没有两翼也是不行的,缺少任何一翼都飞不起来。诗歌也是这样,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成其为诗歌,没有精炼的语言或优美的意境也不成其为诗歌。

(二)、形象是诗歌的基础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写诗,当然是有所“思”,是有思想情感需要宣泄的,不论这种思想情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会有。既然“写”诗,也总会有语言文字,不论他的文字通顺不通顺,美不美,总会有。唯独“意境”这个要素,不少初学写诗的人却往往忽略了,那就不能算是诗。比如:
“今晚月色多么好,月下散步真开心”;
“今晚月光多么美,我喜欢这样的月光。”
它有语言,也通顺:有思想情感,也正当,但它未能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像一杯白开水,缺少艺术感染力,因而它不能算是诗,只不过是四句分行排列的散文而已。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情与景的交融,也就是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诗人必须开动自己的形象思维,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构成一幅具体的生动的优美的图画,来反映自己的某种情绪。这种艺术形象,在叙事诗中。多数是描写别人的,而在抒情诗中,就是描写作者本人。比如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我们循着诗人的描绘,闭目想像,便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寂静的夜晚,有一个旅居在外的人,面对如霜的月色,联想到遥远的故乡,此刻也是这样的月色,便感慨丛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而也使读者受到感染,引发了愁思。又如杜甫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使我们活灵活现地看到一个因战乱而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人,忽然听到能够回乡的好消息,那种狂喜的情状和急迫的心情。
一首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事物渗入情感构成的,这个具体的事物便是诗歌的形象。从上述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明月光”、“地上霜”这些具体的形象,那也就没有了《静夜思》这首诗。在杜甫的《闻官军》诗中,“涕泪满衣裳”,妻子一扫愁容,他自己丢开诗书,“放歌”“纵酒”奔走相告,邀约同伴,打算“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等,都是十分具体、生动的形象。因而我们可以说,没有形象便没有意境,没有形象便没有诗歌,形象是诗歌的基础。
当然,形象性是一切文艺作品的一个特征,但是诗歌必须有更集中、更生动、更新颖的形象。这就要求诗人有独特的才智,敏锐的眼光,充沛的情感,辛勤的思索和得心应手的语言技巧。

(三 )、 形象的构成
照这样说,写诗岂不是太难了吗?是的,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写诗比写其它文学作品要难一些,写成一首好诗,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古人不是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体验吗?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们头颅里有140亿个脑细跑,人类既然能够探索到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和太阳系、银河系等广漠无垠的宏观宇宙,那末,探索塑造诗歌形象的规律,也不是不可能的。人能为,我亦能为,有志者事竟成。
要探索塑造诗歌形象的规律,先得要对诗歌形象的构成进行一番解剖。且看,我们的前辈诗人们是如何构造形象的?
他们描绘花朵是这样写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咏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红楼梦:葬花词》)
他们描绘月色,也有多种多样写法,比如: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行,从各个角度描写春、江、花、月、夜、人,非常优美,恕不全引。)
古人描绘美女,也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比如:
肤如凝脂,手如柔荑,颈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南唐李后主:《长相思》)
他们描绘山水风景,又是这样写的:
红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潜:《四时》)
请读者仔细体味,古人塑造形象的高超技艺。
同是一件事物,由于诗人情绪的不同,着眼点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最基本的东西,还是那些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再进一层解剖下去:那些事物的本来面目又是如何构成的呢?不外乎是人们的五官所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大小、高低、长短……)色彩(红黄蓝白……)、声音以及温度(冷热)、速度(快慢)、重量(轻重)、质量(软硬)等等。所以,我们在塑造形象的时候,不论写花也好,写月也好,写美人也好,只要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美妙的图画。这种图画,不仅是诉诸人们视角的,而且是诉诸人们心灵的,即不仅是三维空间的,而且可能是四维、五维的 (因为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用自己的想象甚至幻想去领会和补充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我所说的是要“巧妙地”(而非笨拙地)运用这些形象元素,就是说: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要融进诗人自己充沛的独特的情感和精练的优美的语言——借用化学中的名词来说:这是种“化合”,而不是“混合”,更不是凑合。如果只是机械地叙述形象如何如何,那至多是一篇散文或科学论文,而不是诗歌。

(四)、塑造形象的手法
古人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叙物言情”,直接抒情。比是比喻,“托物寄情”。兴是“触物起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一)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 、“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
……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息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二)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象电影里的“大写” 、“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 、“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
“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三)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 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如本刊一五二期发表的拙作《镜湖之夜》中有两段描写,就是尝试着借色彩表现音乐,借音乐表现风景,互相烘托,以求使镜湖之夜的形象、意境更加鲜明、突出。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这就是后来“推敲”一词的典故)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 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
“还有那尊礁石/ 在固执地倾听/ 风声雨声涛声之外/ 隐隐约约的/ 黎明/ 灵泉寺的晨钟/ 恰似鼓山涌泉的/ 悠远回应/ 淡淡淡淡的敲落/ 几颗疏星/ 而涨红花冠的/ 雄劲的鸡鸣/ 彷佛越海而来/ 啼亮一天朝霞/ 如潮涌。也写的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五)、 注意避免几种偏向
奉劝初学写诗的朋友,在酝酿形象思维时,应该注意避免三种偏向:
(一)人云亦云。古人说:“诗有别才”,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这样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这样比喻的人是蠢才。”意思都是说,诗人必须有独特的才能,运用独特的语言,塑造独特的形象,说出别人想说而无法说出的话。为诗最忌是平庸,最忌人云亦云。
(二)现象罗列。前面说过,诗歌形象是由人们五官所感觉到的一些具体事物所构成,它比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集中、更生动、更新颖。因此,我们塑造诗歌形象,绝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把客观现象一一罗列出来,那样纯客观、无选择地描绘,是写不出好诗的。我们必须从人间万象中选择那些最具典型意义的,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少数事物,加以刻画、渲染,才能构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即使如中国古典诗歌中使用名词比率最高的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从“枯藤”到“天涯”,一连十二个名词,但这些名词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放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深秋傍晚的典型环境,而且是从旅人眼中看到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典型环境,所以,这也正说明诗歌形象与现象罗列的区别之所在。
(三)朦胧晦涩。写诗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求博得别人的同情,或对别人有所启迪。但是有些诗歌词句晦涩难懂,形象模糊不清,看了使人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那就谈不上引起别人的同情或启迪,就不能算是好诗。我们不能追求外表的“独特”,而故弄玄虚,弄得别人看不懂。或者有人会说:我的诗你看不懂,证明我的水平高,你的水平低。不对,我国唐代许多大诗人,他们的水平应该算是高的吧?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平易、明快、亲切的,以致流传一千多年仍然脍炙人口,而且还将继续流传下去。至于《诗经》《楚辞》中有些篇章,现代普通人确有看不懂的,那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古代语言的缘故,译成现代口语以后,仍能引起我们的感情共鸣,这就是它们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而现在某些所谓“朦胧诗”,使用的是现代口语,而我们现代人却看不懂,岂非咄咄怪事!或曰:“我就是写给自己看的”,那就没有必要拿出来发表了。

参考资料:项夕林文选

第2个回答  2008-11-23
(三)八大修辞极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相似回答